导入数据...
文学院双一流学术讲座:鲁迅小说的颓败主题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5日
  查看:456
  来源:

2018年11月15日下午7点,文学院双一流学术讲座——鲁迅小说的颓败主题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二楼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开展题为“鲁迅小说的颓败主题”的讲座。

QQ图片20181115215048.jpg 

周维东,1979年生,陕西白河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CSSCI)副主编、《大学人文教育》主编,中国郭沫若学会理事,四川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问学习。主要研究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文化与文学,主持社科基金项目有:“延安时期(1936-1948)党的文化战略与文学生产研究”(国家社科),“抗战时期国共辖区间的文学互动研究”(国家社科),“延安时期(1936-1948)突击运动与文学的互动研究”(省哲社)等近10项。

在本次讲座中,周维东教授阐释了鲁迅小说中颓败主义的内涵和表现。在他看来,颓败是一个历史现象,是传统社会衰败后出现的问题。鲁迅深刻地感知到颓败,同时也对如何反抗颓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QQ图片20181115215057.jpg 

何为“颓败”?“颓败”一词见于《野草》中的一个短篇小说《颓败线的颤动》。这是鲁迅的一个“梦中梦”。在小说的结尾,“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的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里的“颓败”什么?是孝?是恩?周维东教授指出,这里的“颓败”是整个近代社会的颓败。当我们在近代数据库搜索“颓败”一词在文本出现的频率时,几乎指三类意义。第一类是表面意义的颓败。比如房子破了,街道塌了等社会新闻。第二类是指某个行业的颓败。而第三类是指世道人心和整个社会的总体风气的颓败。因此,从词源上就可以考证出:《颓败线上的颤动》和第三类现象是密切相关的。鲁迅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近代社会的颓败情况。而且除了鲁迅,林则徐、魏源、梁启超等等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指出过这一问题。

周维东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种“颓败”反映了“制度化儒家”的解体,尤其是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层面。当这种旧的观念颓败之后,新的观点涌入了进来,然而,旧有的制度苟延残喘,新的制度尚未建立,从而导致了文化与制度的不匹配,因而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QQ图片20181115215043.jpg 

通过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周维东教授不仅向同学们揭示了鲁迅小说的颓败主题,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并且也启发了同学们未来的学术研究方法。即从一个类似“颓败”的关键词切入,通过这一个小切口与这个大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整个结构性的变革如何体现在一个小词之上的。以小切口做大文章,这也是目前学术研究流行的方法。

QQ图片20181115215005.jpg 

临近讲座尾声,周维东教授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鞭辟入里,引人深思。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最后,同学们纷纷上台与周维东教授合影留念。


 

图/文:钟毅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