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蜀山讲坛”第六期第六讲:历史的尺度:地球史与人类志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3月18日
  查看:188
  来源:

“蜀山讲坛”第六期第六讲:历史的尺度:地球史与人类志

讲座人:徐新建

讲座时间:2019年4月4日14点30分

讲座地点:文学院二楼报告厅

专家个人简介;

徐新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西南多民族生死观与民俗考察研究》首席专家。

先后就读和访学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东亚系、剑桥大学人类学系、悉尼大学东亚系及法国人文之家。

出版专著《从文化到文学》(1992)、《西南研究论》(1993)、《民歌与国学》(2006)、《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和族群》(2008)、《徐新建文学作品选》(2008)及《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2015)等多部。

获得过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1997)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009)、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

讲座内容简介:

人类生存在不同的历史尺度中并受特定的尺度观念影响。

科学家提出地球在第四纪后半期迈入因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表发生巨大改变的“人类世”。与地学年代的时空坐标相对应,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异和技术手段的扩展,可以说人类物种也进入了自我演变的第四期。在这一时期“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即“脑机融合”(BCI)等电子装置的开发使伴随人类自身的生物变异,逐渐打破“智能圈”与“生物圈”已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既有平衡。

面对如此严峻的突变,有必要从地球史尺度出发,反思既有的人类学时空观念,重建超越人类中心的新人类学。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佟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