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蜀山讲坛”第六期第六讲——历史的尺度:地球史与人类志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4月4日
  查看:366
  来源:

   2019年4月4日下午两点半,“蜀山讲坛”第六期第六讲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厅举行。本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老师。

图片1.png

徐新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西南多民族生死观与民俗考察研究》首席专家。先后就读和访学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东亚系、剑桥大学人类学系、悉尼大学东亚系及法国人文之家。出版专著《从文化到文学》(1992)、《西南研究论》(1993)、《民歌与国学》(2006)、《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和族群》(2008)、《徐新建文学作品选》(2008)及《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2015)等多部。获得过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1997)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009)、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

图片2.png

徐老师主要从五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是地质史年表中的地球时间、“人类世”场景里的人类尺度、从全球都市化到智能数字化:人类进入第四期、人类世方向:上升、坠落还是循环、智能圈:第四期的人类可否重塑自身。

首先是地质史年表中的地球时间,徐老师从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让大家重新认识了地球的时间概念。其次是“人类世”场景里的人类尺度,徐老师结合“人类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新理念介绍了人类出现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为大家重新界定人类的边缘提供了参考。

接下来是从全球都市化到智能数字化:人类进入第四期,徐老师给大家梳理了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采集-狩猎”“游牧-农耕”“工业生产”三个时期,现在即将进入“转基因食品与人工智能”的第四期,处于重要的过渡环节。再次是人类世方向:上升、坠落还是循环,徐老师结合AI VR和转基因食品等新的突变,提出了人类4.0概念。最后是智能圈:第四期的人类可否重塑自身,徐老师提出了人类应该积极反思,跳出人类受“人本中心”束缚的地球观,回归将地球当作母亲、把其他生物视为同类的元知识、元信仰,在生命发生的原点上重塑人类。

图片3.png

讲座结束后,徐老师认真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告诉大家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同学们也要敢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