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蜀山讲坛”第六期第八讲——茨威格传记文学论略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4月20日
  查看:461
  来源:

 2019年4月19日下午14点10分,“蜀山讲坛”第六期第八讲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厅举行。本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杨荣老师,杨老师娓娓道来,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学术讲座。

  图片11.png

 杨老师首先为我们讲解了茨威格的生平及作品,并认为人们对茨威格的小说已经有了深度的认识和研究,并给予了小说的高度肯定,但人们对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关注度却远远不够,“比小说更打动人心的,是茨威格的传记作品”,杨老师认为我们应该从宏观角度来关注茨威格的传记作品,而不仅仅只拘泥于传记文本本身。

  图片12.png

     接下来,杨老师从四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茨威格传记的特点:(一)茨威格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文学书写:茨威格选择的历史人物一般都带有悲剧色彩或是失败人物,也不是简单的呈现人物生平及相关历史大事件,而是从人物自身生活琐碎中突出人物个性,显现历史遗迹,比如《一个政治家的画像》;(二)茨威格传记的文学的现代性:茨威格受到弗洛伊德与泰勒思想的影响,他从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来分析人物言行发生原因以及其原因如何影响历史和人物命运,如《玛利亚·斯图亚特》;(三)传记文学与茨威格:茨威格的传记更易流溢出自身观念,比如其政治立场,他曾宣称自己无党派,无政治立场,但他为“敌国”大师立传,写出《三大师》;(四)对我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启示意义:我国传记缺乏“精品意识”,杨老师认为我国作者在进行传记书写时应该像茨威格一样有鲜明的主体选择

 图片13.png

    最后,杨老师对这场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茨威格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传记新模式,但他借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及方法,运用于传记书写实践对当代传记文学有着毋庸置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当代中国传记文学日益功利化,流于庸俗、媚俗。

 图片14.png

    杨老师绘声绘色的精彩讲解让老师和同学受益匪浅,同学们以热烈掌声感谢了杨荣老师的付出。图为杨荣老师与三位文学院老师的合影。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刘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