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赴艾芜故居游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7月1日
  查看:1664
  来源:

2019年6月30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师生将专业知识教学与党员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艾芜纪念馆进行游学活动。现当代文学教授谭光辉、白浩、赵亚宏、邓利、王琳带领专业组学生一行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得到艾芜研究学会会长龚明德教授和清流镇党委书记刘杨军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篇小说集《春天》、《芭蕉谷》,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以及散文集《漂泊散记》等。他的作品充满了传奇性的故事、性格迥异的人物和绮丽迷人的边地景色,洋溢着抒情的气息和浪漫的情调。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画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见《关于小说题材.与鲁迅的通信》),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而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艾芜辗转于汉口、桂林、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荒地》、《黄昏》等,长篇小说《故乡》、《山野》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国统区劳动群众的苦难、抗争和追求,表现出严谨沉郁的现实主义格调,取代了以前抒情浪漫的艺术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历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重走南行路,出版了《南行记续篇》、《艾芜文集》等,以内容新鲜、描写生动、笔调优美而引人注目。

 

QQ图片20190701110940.jpg 

 

艾芜作为四川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着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艾芜纪念馆的建立不仅继承了以前的研究成果,而且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更丰富的一手材料。龚明德老师作为艾芜研究的专家,向同学们讲述了关于艾芜的创作经历和日常生活,让同学们认识到一个更加全面的艾芜形象。同时,龚明德老师严谨治学的研究态度和重视史料的研究方法也让同学们深受教诲。

 

QQ图片20190701111036.jpg 

 

除了作家的身份之外,艾芜还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久,艾芜又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左联”作家。在三四十年代,艾芜始终用他的作品同中共地下组织和稍后的延安中共核心领导层保持着默契。他以笔为戈,积极投身于伟大的历史洪流中。1953年10月,艾芜经过长时间的组织考验,在完成《百炼成钢》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7月21日,艾芜被新华社誉为“在火热的生活和斗争中,锻炼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文艺战士的光热的共产党员之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漫长的生涯中,艾芜从未动摇过对生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始终保持着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正因为这样,艾芜才具有那样旺盛不竭的创作生命力,才能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以丰富自己。这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化,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今天,更富有启迪和现实意义。在纪念馆负责人的热情讲解中,艾芜对于共产主义的终生信仰深深地感染着到场的每一位师生。

 

QQ图片20190701111028.jpg 

 

本次游学活动从上午九点开始,至下午六点结束。虽然一整天的奔波让师生们感到些许疲惫,但也使其获益匪浅。作为一次游学经历,它不仅让师生们认识到艾芜的创作成就和学术价值,也让师生们更直观地意识到四川仍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亟待进一步发掘。这也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最后,现当代文学专业师生与艾芜像合影留恋。


QQ图片20190701111031.jpg 

 

撰稿人:钟毅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