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蜀山讲坛”第七期第七讲: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9日
  查看:329
  来源:

2019年12月8日星期日上午,“蜀山讲坛”第七期第七讲在文学院二楼213会议室如期举行,学院有幸邀请到郭大勇老师,为同学们开展了主题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讲座。

郭大勇,男,四川成都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长期从事外国文学,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在期刊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QQ图片20191209195727.jpg

本次讲座郭老师主要从三个部分来阐述“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关系。郭老师的第一部分内容为:何谓“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登录中国,无所不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解释“文化研究”的含义时,郭老师首先从词源学方面入手,探讨东西方语境中的文化概念。中文语境中的文化概念,最早上溯到《易.彖传》对《山火贲》的解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人文化成。英文语境中的文化概念,从词源上讲,culture”(拉丁文是cultus)一词最初是一个农业术语,原意为种植和耕种,后来演变为培养、教养和修养。“culture”无论从耕作、培养之义来讲,还是作为文化之义来讲,都明确表明属于人类的范围,而非自然的范围。郭老师指出文化这一动态的开放系统,主要看雷蒙.威廉斯第三层次对文化的定义,即文化的“社会”定义。这一定义扩大了文化的范畴,使得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微信图片_20191208190906.jpg

接着郭老师梳理了文化研究谱系,文化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它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为诞生标志。谈完了西方文化研究的发展,郭老师又谈到中国文化研究。宽泛地说,中国的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文化热,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显在特征,即“内外倒挂”本土成果少、外来成果多。中国文化研究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它迄今为止的发展失衡甚至畸形。

微信图片_20191208190937.jpg

郭老师第二部分内容为: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冲击。这个部分郭老师主要谈及文化研究的出现对文学研究的纯文学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文化研究并不是丢掉文学研究,而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郭老师讲座的第三部分重点是: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郭老师指出文学研究必须重视“审美性”,审美愉悦是多数读者的阅读终点。文化研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另一个负面影响是批评家关注理论胜过关注作品的有机体。同时文学研究必须坚持文本性,文本是文学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微信图片_20191208190943.jpg

在本次讲座中,郭老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获益匪浅。讲座过程中,同学们被精彩的讲座内容所吸引,全都听得津津有味。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一场富含学术精神的讲座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上台与郭老师合影留念。

 

微信图片_20191208191042.jpg


 

/文  刘佳敏

审核 冯杨珉宇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