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读·行·中国”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1日
  查看:92
  来源:

    2020年10月11日19:00,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主办的“读·行·中国”讲读会第2期在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二楼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的主讲导师为李国太老师,李老师以暑期田野实践为主题作了分享和交流。

  

image.png


    首先,李老师以《异域、他者与自我:木雅文化调查的省思》为题,分享了他暑假在康定市朋布西乡日头村的田野调查经历和经验,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介绍了田野点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并以一个木雅家庭为个案,展示了其生活常态;二是木雅藏族女性的自表述,他以阿姐、阿奶的日常生活及访谈回忆录为线索,从劳作、生活、饮食、婚丧、信仰等方面,为我们还原了木雅藏族女性的生活史;三是对异文化及田野实践的省思,他认为在田野访谈后的整理工作非常重要,涉及是否回访的问题,且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本民族的固有知识和逻辑思维去窥探异文化。

    之后同学们就李老师讲授的“木雅藏族的房名与其社会结构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及想法。文露认为“房名”背后应该存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是藏族区分姓名的重要依据。杨梅也基于乡城的田野调查对此观点进行了材料补充。其次,谷云飞同学认为汉藏婚姻形式的差异可能与经济基础、文化类型有关。对此李国太老师就大家的讨论作出了回应,他指出“藏族”本身就是多元一体的,不同区域有不同文化底蕴,就木雅地区而言,就有大木雅和小木雅之分,所以认为用“藏族”一词表述时应明确具体区域,不能一概而论。

image.png

    文学院2018级尹迪等人也以她们暑期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向老师进行了请教。她们指出因为疫情原因,今年“苗场节”未能举办,因此前期的准备面临现实的挑战,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都是通过访谈的形式来获取传承人记忆中有关“苗场节”的资料。李老师从田野调查的知识储备、调查准备、访谈方式等方面的方法和原则角度对此作出了回应。

image.png

    本次讲读会让大家受益匪浅,最后,李老师对第三期的读书会的内容作了预告。至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第2期“读·行·中国”讲读会在历时两个多小时后圆满结束!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佟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