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文学院“蜀山讲坛”第十期第三讲:“子学”的第二高峰:汉魏六朝子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7日
  查看:363
  来源:

2021917日下午2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蜀山讲坛第十期第三讲在腾讯线上会议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子学’的第二高峰:汉魏六朝子书”。本次讲座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尹玉珊老师主讲,本硕博学生共300余人在线聆听

image.png

 

讲座开始尹玉珊教授首先为我们阐释了“子学”的概念及其建构:“子学”是中国古典学特有的概念,它包括子书的整理与研究,子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研究。子书,内容上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与文学等多种近现代学科门类,溢出了近代以来西传的学科框架。在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下,很难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因此让本土的“子学”回归,非常迫切。

先秦子书是中国“子学”的开端,也是第一高峰,汉魏六朝子书在先秦子书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并形成了第二高峰。汉魏六朝子书数量宏富,既有区别于先秦子书的共性,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汉魏六朝子书的创作实践及其对“子学”理论的探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子学”体系的建构,使之沉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

image.png

讲座第二节,尹教授为我们理清了汉魏子书的范围:

汉魏,指上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开国始,下至公元280年孙皓被封归命侯止,此间共486年。其间,少许诸子由三国入晋者,因为在三国时间较长或其人生的主要业绩在三 国, 也列入汉魏子书作者之列。 例如,吴之谯周入晋,本书列入三国。尹教授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二十五部、以道家思想为中心的四部、以法家思想为中心的七部、以名家思想为中心的五部、杂家十三部汉魏子书列入研究范围。尹老师又将上诉汉魏子书按文本存佚情况分为三类,即现在全书面貌可见,文本基本保全者;现在部分残存,经后人辑佚者;现在全书已佚,不见篇目辑佚,也不见于其他史料者。

 

image.png

讲座第三节,尹教授从“作者群”与“文本”两个方面为我们指出了汉魏子书的特点。作者群具有五个特点,分别为:因失意于当世,皆寄望于未来;批经以批判现实;“言以载道”向“借言扬名”的转变;关注现实政治;有意于“作”,书成己手。文本则具有三个特点:书名包含作者寄托;篇名基本涵盖篇旨;百家思想的细化与融合。尹教授对每一个特点都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讲座第四节,尹教授为我们梳理了子书的发展阶段:

1、在对先秦诸子著作经验的扬弃中创新

2、摆脱历史枷锁后的发展

①“假手”“藉口”与改编

②“模仿”与批判

3、迎来属于新时代的高潮

4、对前人的总结与对后世的垂范

最后,尹教授对本次讲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同学们表示自己收获很大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尹教授予以耐心解答。此次讲座虽然以线上方式进行,但是也抵挡不了同学们对知识不断探索的热情,本次讲座获得圆满成功。

 

图:袁梦玲 

文:胡 萍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