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成效巡礼|文学院:博我以文,化成天下

2024-03-18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成效巡礼|文学院:博我以文,化成天下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组建于1997年,由原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汉语研究所联合组建而成。文学院的前身中文系是1952年四川师范学院成立时最早的五系之一。文学院在汤炳正、屈守元、刘君惠、冉友侨、徐仁甫、魏炯若、王文才、王仲镛、杜道生、皮朝纲等老一辈著名学者的主持下,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大精神,遵循“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师大校训,恪守“博我以文,化成天下”的院训,积极探索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国语言文学国家一流学科为学科发展目标,以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为突出亮点,以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出发点,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力争成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知名的专业、知名的课程与教材、知名的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文学院111.png  文学院.jpg


        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在教育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四川省第二、四川省属高校第一。现有3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戏剧影视文学为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学院是教育部师范类第一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2021)、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西部地区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项目承担单位、四川省第一个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打样专业(汉语言文学)、四川省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国家级培训点、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等。2023年,学院“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入选四川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全省9个,唯一入选的“双非”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同时,文学院还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ED.M)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两个专业学位点。


 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 艺术学理论.jpg  博士后流动站.jpg

全国教育先进集体.jpg  黄大年.jpg 

首届教材建设单位.jpg  硕士学位一级授权点.jpg

   首届四川省拔尖学生培养基地.jpg    QQ截图20240321094718.jpg

         

       一、奋发同心,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文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卓越、知识积淀丰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1名。其中,教授24名、副教授39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6人,占比72%。学院教师中,有全国师德标兵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名、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8名,四川天府学者首批特聘教授1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名、四川省师德标兵1名、天府万人计划•社科菁英1名、“天府青城计划•社科菁英”1名、四川省中国语言文学教指委副主任1名、委员1名、“首届川渝青年风采教师”1名、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特别表现奖1名、全国高校辅导员能力大赛一等奖1名、主持“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辅导员工作室”1名、入选“四川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1名等。


QQ截图20240321095235.jpg   省级名师工作室.jpg       


        文学院全体教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致力于培养拥有高度责任心、持续进取心、强烈好奇心,具备表达能力、和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将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相结合的文科人才。


        二、深耕教学,搭建高质量课程体系

        近年来,文学院以“宽、专、交”兼备为特色,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为标准,以建设中文基础课程和精品课程为重点,改造既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具有“跨学科”特色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对学生实施宽口径和个性化培养。文学院大力开设平台必修和选修课,合理修订教学计划,增强授课教学的科学性,确保课程建设思路更加清晰,课程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课程内容不断得到更新。

        文学院始终把建设一流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开设的《写作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巴蜀文化专题选讲》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文学概论》《汉字学》《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美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和教师口语训练》等9门课程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入选教育部首批“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

        同时,文学院注重加大师生网络课程资源应用。全院教师积极运用雨课堂、智慧树、超星学习通、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数字化教育平台,大力推进“线下+线上”的教学模式。目前,文学院教师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比率已达100%,其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现代汉语》《美育导论》《中学语文教学“四史”教育研讨》《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为四川省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一流课程,《语文教师学》为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位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


张华 国家一流课程.jpg  毛娟美学.jpg  毛娟美育导论.jpg

扫描全能王 2023-02-21 17.30_1.jpg  扫描全能王 2023-02-21 17.30_2.jpg  扫描全能王 2023-02-21 17.30_3.jpg

扫描全能王 2023-02-21 17.30_4.jpg  扫描全能王 2023-02-21 17.30_6.jpg  扫描全能王 2023-02-21 17.30_7.jpg


        三、群策群力,建设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

        近年来,文学院根据四川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遵循“社会需求+交叉融合+支撑引领”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建设高层面、高规格、高水准的教学科研平台,在同类高校中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和示范效应。

        文学院作为西南地区语文教学教育的重镇,一直恪守师范使命。经过数十年积累,现已建成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西部地区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项目”承担单位、四川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教学研究平台。培养了2万余名中小学语文教师、百余位特级教师,他们成为西部语文教育的核心力量,不断通过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人生,理解人情人性,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牵头的“巴蜀文化研究学科集群”是四川省一流学科,得到省政府大力支持。该学科拥有黄尚军教授领衔的“四川濒危活态文献研究团队”、周及徐教授领衔的四川省社科高水平团队“四川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团队”等9个巴蜀文化研究团队和平台,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区域文化资源库,学术实力和教学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四川历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扫描全能王 2024-03-20 09.02_3_1.jpg  扫描全能王 2024-03-20 09.02_1_1.jpg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是文学院多年积淀建设的重要学术团队,致力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美学和美育体系,经历40余年的“继承、突破、升华”,现已成为全国美学与美育研究富有影响的学术力量。团队成员不仅在美学美育研究中成果丰硕,同时还通过“国培”“省培”“浸润计划”等活动,对凉山普格等地区进行对口帮扶,引导当地学生理解美、欣赏美、感悟美,提升其人格和精神境界,在社会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


扫描全能王 2024-03-20 09.02_5_1.jpg  扫描全能王 2024-03-20 09.02_6_1.jpg


        四、锐意进取,形成高品质教学科研成果

        近年来,文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进取、锐意创新,探索植根中国大地的学术研究,为彰显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全院教师群策群力,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十年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计63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113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四川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79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近五年在权威核心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7篇,出版专著、教材80部。其中在2021-2023年,学院新增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含重点项目3项),国家级教改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新增立项其他省部级教学科研各类项目32项;出版教材、学术专著42部(其中国家A类出版社专著22部);在CSSCI等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4篇(其中权威A类刊物论文11篇)。在此基础上,文学院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凝练研究焦点,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书写方式的生成发展与传播研究”“四川方言与藏彝走廊语言文化研究”“比较视域下的中西文艺美学研究”“叙事文本理论的中国化研究”“语文读写教学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范式研究”等特色研究方向。上述教学科研成果落实“学科支持专业、科研反哺教学”理念,有助于持续提升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术水平,满足学生培养和专业发展需要。


科研项目1.jpg  科研项目2.jpg 

 科研项目3.jpg  科研项目4.jpg 

 科研项目5.jpg科研项目6.jpg 

  科研项目7.jpg  科研项目8.jpg 

  科研项目9.jpg  科研项目10.jpg 

科研项目11.jpg  科研项目12.jpg

        

获奖1.jpg 

 获奖2.jpg 

 获奖3.jpg


教学成果奖.jpg


        

论文1.jpg  论文2.jpg  

 论文4.jpg  论文5.jpg 

 论文6.jpg论文3.jpg

论文7.jpg   论文8.jpg


专著1.jpg  专著2.jpg

        

        五、综合育人,培养高素质新型文科人才

        近年来,文学院不断探索学生指导与服务的新模式,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学成显著。从2010年开始,开设“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班”至今14届,选择立志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秀学生进行教育知识、技能强化训练。该基地班已成为四川省语文基础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特色的一张名片,在社会享有良好声誉。2013年创建“陶行知创新实验班”,2019年转型升级为四川师范大学首个拔尖人才实验班——“新文科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扎根巴蜀大地、传承中华文明,有较强学术潜质的“三心四能五结合”文科拔尖人才。2023年5月,“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四川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基地班1.png  基地班3.jpg 

新文科 曹顺庆.jpg论文集.jpg

  新文科讲座.png  新文科.jpg

       

        同时,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贯彻学校“一体两翼四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落实学校“一院一品”顶层设计,明确“文艺双修、德才兼备”的第二课堂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得到全方位提升。2021—2023年,文学院成功举办“博雅文化节”、“春华杯”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新文科建设教学成果展示周”等多项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艺术氛围、实践氛围与创新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练教师技能,涵养人文底蕴,激发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博雅艺术节.png  毕业晚会.png

春华杯大赛.png    志愿服务.png

        

        上述人才培养举措取得可喜成效。首先,学生升学率稳中有升。2021—2023年,近300名学生成功申请留学、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2023年考上“双一流”学生占比70%左右。其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1月—2023年8月,在各类学科竞赛、文化艺术活动赛事中,文学院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22项,省级奖项101项,校级奖项432项;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7项;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省赛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9项。学院学风良好,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满意度达到95%以上。


杨静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展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川渝赛区二等奖奖状.jpg   大创金奖  曹欣.jpg 

  638466325526998619.jpg638466325910612758.jpg 

朱慧灵.jpg    杨彬  一等.jpg  638466330562926133.jpg

  QQ截图20240321154901.jpg  杨彬 试讲特等奖.jpg


        总之,在多年办学历程中,文学院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公费师范生吴娟同学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全国教育系统表彰大会,当面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专门听取巴蜀文化讲座;教育部原副部长李晓红,四川省原省长尹力,四川省委常委、原宣传部长甘霖等领导同志先后多次视察、指导学院的教学科研建设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院发展的重视、支持与信任,涌现出包括著名学者、教育家、将军、作家、企业家等各类杰出人才,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人才培养先进集体”。


                                                                                                                                                                                       文学院

                                                                                                                                                                                 2024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