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云讲座罗良功教授 “多维文本理论:英语诗歌批评新视野”圆满成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9月12日
  查看:44
  来源:

2023年9月9日9点,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承办的学术讲座如期举行。讲座的题目是“多维文本理论:英语诗歌批评新视野”,主讲人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罗良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部分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共四百余人出席,讲座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负责人张叉主持。

在张叉进行了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罗良功开始了本次讲座。此次讲座主要论述了诗歌多维文本理论的概要,提出诗歌文本由语言、声音和视觉三重次文本构成,并阐述三重文本各自的建构策略及其相互关系是把握现当代诗歌意义的必然要素,也是现当代诗歌美学的本质体现。


图片1.png

首先,罗良功阐述了英语诗歌文本的定义,讲明了诗歌语言的物质性和诗歌文本的物质化。“文本”的意义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变化,从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逐渐转变成无所不包的广阔意义,这就涉及到诗歌的本质问题。诗歌文本是以语言为基础而建构的,在关注语言本身的基础上,也应关注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对语言物质性(即文字的视觉和听觉物性)资源的开发,如基于非语言规则的语言运用和诗歌文本中的非语言的物质元素。

其次,罗良功从三重文本的角度,对现代诗歌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一,增强文本的密度。文字的不同介质之间互动,增强诗歌意义密度和质感,如文字的声音介质与视觉文本形式互动。第二,体验诗学/过程诗学。诗歌意义在于体验,声音、视觉要素以其直观性和感性,强化了诗歌的体验性。

最后,罗良功指出了这一理论应怎样解读诗歌文本。他指出,应该从文本之内、文本之间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进行层层剖析,诗歌的文字、声音、视觉文本联通了文本世界与文本之外的世界。并且,在此基础之上,他还进行了案例分析,如惠特曼的声音诗学与美国文学的独立,诗歌的视觉文本:一个历史视角,狄金森诗歌语言的物质化等。

罗良功的主讲持续了两个小时,接着就是互动环节,他与出席讲座的老师、同学进行了互动,耐心解答了相关问题。202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陈沛伶提问:“书写英美诗歌的诗人们通过三重文本形成独有的美学价值,国内学者因为文化的不同在翻译时会遇到困难,那到底怎样才能还原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呢?这样的再创造或者是还原能否实现真正的同一呢?”罗良功肯定了陈沛伶的提问,并指出诗歌翻译者首先应该是研究者,应该看到诗歌背后的诗学观念,对原诗及其诗学观念的分析是进行翻译的基础。当天刚报到入学的新生、202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管雨童提问:“您提到了三维文本,在这之中诗歌的意象部分,比如宗教方面,对中国的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那么对中国的研究者来说,当代分析现代西方诗歌中出现的古代意象,我们是应该采取现代化解构还是回到原本的语境中研究呢?”罗良功解答说,首先要还原到历史语境中,结合诗歌文本本身进行阐释;其次就是我们对意象的评价可以基于现在的某种理论、观点、文化、立场等。作为中国学者进行研究应先对诗歌的文化进行了解,理解意象的来源,才能理解在新的语境中语意的变化。

张叉对讲座作了小结。他说,罗良功的讲座在五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文学院的学术讲座主讲以往基本上是中国语言文学领域的专家,这次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者,讲座在材料选取、切入点、立论、推理、结论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新的特征,跨学科,跨专业,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二是讲座由“英语诗歌的文本”“诗歌语言的物质性”“英语诗歌的物质化”“当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如何理解诗歌文本”“案例”六个部分组成,前呼后应,一气呵成,体系完整,结构科学。三是讲座大胆质疑“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诗歌语言、声音、视觉三维文本”理论,立论清新,论证充分,结论正确,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中国文学史上的《诗经》是可以演唱的,只是曲子失传,仅存歌词,春秋时期一些外交场合是要唱诗表达思想感情的,而英国文学史上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出现了演唱自己作品的斯可普(Scop)、演唱别人作品的格利门(Gleeman)等吟游诗人,这些都可以作为罗良功诗歌三维文本理论的脚注。罗良功2007年提出诗歌三维文本理论,15年来不断修订、完善,已经应用于即将出版的著作《美国当代诗歌批评》,可见是成熟的理论了。四是讲座引用了大量的英文文献,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诗歌“音象”(melopoeia)、“形象”(phanopoeia)、“义象”(logopoeia),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生命的跨度》(“The Span of Life”)、《一条未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n”),E. E.肯明思(E. E. Cummings)的《蚱蜢》(“The Grasshopper”),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红色手推车》(“The Red Wheelbarrow”),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的《祭坛》(“The Altar”),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我听见美国在歌唱》(“I Hear America Singing”)、《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的《她走在美的光彩中》(“She Walks in Beauty”),(Tennyson Alfred )的《鹰》(“The Eagle”), 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等信手拈来,讲解详尽,分析透彻。五是讲座不仅引用了大量英文文献,而且还恰当引用了陆游的《卧春》,乐府诗中的《江南》等中文文献,融会贯通,扫除了中西方文学的屏障。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谭光辉对罗良功的讲座作了进一步的总结。他说,罗良功这场讲座内容丰富,开阔了参加讲座的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学科交叉是目前学术研究所提倡的,本次讲座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案例研究是对我们的思维、研究方法等诸方面都有很大拓展。这次讲座不仅是文学的研究,而且还涉及到符号学研究领域。罗良功应邀主讲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作的学术讲座“多维文本理论:英语诗歌批评新视野”历时两个半小时,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图片2.jpg

图片3.jpg


撰稿:陈沛伶

初审:张叉

终审:袁耀林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张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