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蜀山讲坛”第四期第十一讲: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8年5月21日
  查看:147
  来源:

5月19日星期六上午九点,“蜀山讲坛”第四期第十一讲在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学院有幸邀请到了四川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袁雪梅教授,为同学们展开了题为《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讲座。


blob.png


袁雪梅,教授,博士,四川省语言学会秘书长,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中古汉语的关联词语》等学术专著,担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四川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四川藏区汉语方言语音调查研究”、教育部课题“四川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四川省哲社规划重点项目“近代四川方言文献的语音研究”等多个项目。获得四川省哲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两次,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


blob.png


本次讲座主要分析了语言保护的相关问题,共分为四个部分袁老师首先通过播放“中国语言保护工程的宣传片”这一视频引入论题,对“语言保护”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袁老师指出,“‘语言保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语言记录,即对语言系统、完整地调查和记录;狭义则指语言振新,即通过社会性手段来增加语言使用者。”同时,袁老师还以北川羌族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过程、以色列犹太人的语言等多个事例进行阐释。其次,针对“语言保护的必要性-人类语言状况”这一论题,袁老师从世界语言状况以及中国语言和方言两个方面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语系的博大精深,中国共130多种语系,但使用人口却寥寥无几,突出表现出语言保护的必要性。接着袁老师说明了“语言保护的意义”,从语言的功能,即语言作为工具、作为文化、作为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表述,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最后袁老师展示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研究的相关内容,尤其就四川对于这个项目所做的贡献进行了详细阐释,与此同时,袁老师呼吁同学们多多关注身边具有民族语言及方言的发音人,让他们加入这个研究项目之中来。


blob.png


讲座最后,袁老师热情地回答了同学提出的语言方言的问题,比如其实两地距离相差不大但语言方言相差却很大、如果未来方言语言消失,那么语言保护的意义何在等问题袁老师指出语言方言的差距会受以前历史因素的影响,而且表示语言方言的完全消失是不存在的,如果语言方言消失了话,普通话也会随即消失,并表达了有关语言保护工程的看法。整场讲座气氛活跃,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上台与袁老师合影留恋。


blob.pn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