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传播理念的多维反思:基于媒介进化趋势的辨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3月24日
  查看:334
  来源:


QQ图片20190324093332.jpg 

2019年3月23日上午9点,蜀山讲坛”第六期第四讲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二楼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炎龙开展关于“传播理念的多维反思:基于媒介进化趋势的辨析”的讲座。

王炎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荣获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奖项。

今天王教授带来的讲座,由讲故事的形式开始。王教授的整体讲述内容是提出观点及反思并进行论证,整体脉络清晰明了,让在座的同学都感受颇深。王教授提出了七个观点,并将过去社会与现今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进行了对比,因为在海量资讯时代,人们根据其传统的认知对事物属性等进行选择判断,由于一些主观、客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公众对信息的判断出现认知偏差。首先,新闻的深层价值在于挖掘真相,传统的信息表达方式单一并固态,而新媒体在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下使得信息表达方式有了更多的样式。原有的传播主要是大众传媒在传播,现在的传播主要是社会化传播。原有的传播类型导致分工的边界变得模糊,而现在的移动互联时代将传播者、消费者、生产者三者统一,人人都成为信息的消费者、传播者和生产者。而手机,成为了新时代新媒体,它实现了与人的无缝沟通,使人成为媒体,使媒体成为人,移动互联就成了无中心、无边界、无层级的开放系统,因此就导致传播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不可控,传播范围不可控,传播影响不可控。

QQ图片20190324093413.jpg 

当代信息社会是共产共享社会,避免了断代性,具有高度包容性,这是基于技术的变革和时间的推移。对于媒体而言,有利于其认清现状,掌握发展规律,进一步促进了媒体融合。对于公众而言,能够更好地帮助其在公共议题上保持理性,缩小公众对信息的判断而出现认知偏差,构建一个相对理性、相互沟通的信息社会,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QQ图片20190324093353.jpg 

讲座的最后,王炎龙教授面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并且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王炎龙教授还与同学们交流学术心得以及学术课题,全场其乐融融。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上台与王炎龙教授合影留念。

 

图/文:代蕾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