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文学作品阅读接受的多元策略探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5月26日
  查看:361
  来源:

2019年526日上午十点,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二楼报告厅开展了主题为“文学作品阅读接受的多元策略探究”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讲座由刘云生教授为我们带来。

图片1.png

刘云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内江市第七届人代回代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主持人,四川省中小学教学科研专家库专家。近年来先后在《文学报》、《求索》、《巴金研究》、《当代文坛》、《小说评论》和《红岩》等核心期刊(CSSCI)和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评论三十多篇。出版专著有《先锋的姿态与隐在的症候:多维理论视野中的当代先锋小说》,主编专著有《现代文学经典名篇新评鉴》《语文有效教学与文学教育探究》《走向表达本位的语文教学与文学教学探究》近百万字。学术成果获内江市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主研国家、部级哲社科研课题3项,承担主持5项省级重点人文研究课题、哲社研究项目和3项省级教改项目。

图片3.png

讲座开始,刘云生教授先从文学的本质入题,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而作品是一种深度模式。文学的四要素为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如果对于文学的把握侧重不同,那么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就会有所不同。文学阐释的目标是为了激活作品中的文学性的因素,文学阐释的基本原则是差异、还原和再现。

图片2.png

首先,差异是在文学叙述或表现中显示出的偏斜因素。根据莱布尼兹的原子自由偏斜的状态推而得之,一点都偏斜,事物就获得了自由。当文本审美与实用错位越大时,其思维交叉也就越大,甚至时两个方向。这种矛盾的冲击力越大,造成的震撼效果也就越明显;还原是指把作品看成一个深层结构,层层剥离,直指核心。比如对《边城》的分析,突现命运无常,有着大量的误会;再现是重新呈现生活和世界的整体性,经过分析、提炼和阐释之后带着评论者个人印记的世界。它有着价值的导引,是对生活世界的重建。

图片4.png

针对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文学作品阅读的特殊性,刘云生教授进一步将作品阅读接受阅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学型阅读,既从教学出发,考虑学情,便于导学设计的作品阅读,以审美传达和意义理解为归旨,教学型阅读应以“三主思想”为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第二种是学术型阅读,用一种或多种理论对作品进行阐释,如“新批评”在文本细读中注重文本的互文性,解析各类修辞手法的隐含意义等等。“症候性解读”更加注重文本的“缝隙”,而力求重构文本,“文化批评”更加着眼于文本后面的权力、阶级、性别等要素的影响与作用。第三种为创意性阅读,可以理解为“像作家一样读”,更贴近作品生成性过程,这更有利于阅读者习得写作技巧。以上文学作品三种接受和阅读,可以面对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但是在实践中往往相互融合,只是侧重不同而已。基于以上对文学作品阅读接受的分类探究,刘云生教授最后总结说道: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文学必须容忍多元解读,文学叶必须接受多元解读,而我们的能力培养目标更是要求鼓励多元解读。

图片5.png

讲座的最后,我院白浩教授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发言,表示刘云生教授今天的讲座不仅对同学们来说收获颇多,也让自己受益匪浅。此次的讲座主题正是解决了当下为什么作品之所以被大家称赞叫好的深层原因所在。在提问环节,刘云生教授还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了存在的疑惑,现场氛围十分融洽。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上台与刘云生教授合影留念。

文/陈彦霖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