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李劼人 —— 一位不该被冷落的大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0年1月8日
  查看:1320
  来源:

 2020年14日下午2点,“领读天府,书香成都”走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与东周社联合承办的“被埋没的大师 李劼人师友情”故事分享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展开。活动由成都电视台周东主持,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王嘉陵、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及徐教授,袁雪梅教授、黄尚军教授和王振博士共同带领大家领略“中国的左拉”——李劼人的故事。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师生共计2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李劼人先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小说家,是翻译家,也是民俗家、实业家和文化活动家。他创作了“大河小说三部曲”、翻译了数十篇法国文学作品、修建了人民南路、修缮了杜甫草堂......他是一位不该被埋没的文学大家。郭沫若说他是中国的左拉;曹聚仁说他的巨著《大波》,非茅盾的《子夜》所能企及;刘再复说他与沈从文、张爱玲是诺贝尔文学家族中最合适的人选;司马长风把他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七大家之一;日本翻译家竹内实一再撰文盛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

 图片1.png

 

 李劼人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第一个以史诗般的气魄描写辛亥革命历史巨变的作家”、“第一个在长篇历史小说领域打破‘章回体’结构的作家”。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周及徐补充说:“李劼人还是第一位用方言写作的作家。”中国有两个用方言写作的代表人物,北有老舍,南有李劼人。

 图片2.png

图片4.png

 

《大河三部曲》是新文学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祖师”。李劼人以史实为蓝本构建的四川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描述了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的成都面貌。

 图片3.png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黄尚军教授特意用四川方言为同学们诵读了《大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暴风雨前》选段,展示了李劼人笔下的四川茶馆。黄教授声情并茂的演绎让文学院的同学们忍俊不禁,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图片6.png

 李劼人先生的作品,是记录四川、成都地貌和民俗的瑰宝。《死水微澜》是最典型的代表,这部作品多次以电影、电视剧、川剧、芭蕾剧等艺术形式搬上荧幕及舞台。“宏大的结构模式”、“客观的叙事风格”、“逼真的细节刻画”,这三点是“大河三部曲”主脉特色。

 图片5.png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振博士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诵读了李劼人先生经典著作《死水微澜》节选部分和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左拉之待望》。

 图片8.png

图片9.png

 

 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王嘉陵说:“法国留学经历给李劼人后来的作品带来了巨大影响,学贯中西的他在作品中用方言更加生动、细致的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王会长出版了一本《李劼人晚年书信集》,其中囊括了李劼人先生与老师、朋友的故事。

 图片10.png

 在李劼人的人生中有不少的良师益友,他们之间互相往来,关系密切。刘士志先生是一位史学家,也是李劼人先生的老师。他曾经这样评价他这位老师:“他教我以正谊,以勇进,以无畏之弘毅”.

 图片11.png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袁雪梅教授满怀深情地为大家诵读了《追念刘士志先生》。

 图片12.png

 李劼人和他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冷落和遗忘,现在他又开始重新回到我们的视线中。这场读书会历时一个半小时,对于认真投入的文学院师生们而言,极其短暂。主持人周东的妙语连珠、王会长和周教授的精彩见解、三位朗读者的语言魅力还原了李劼人作品的东方文学的趣味,让听众领略了开放的、带有四川特色的艺术气息,也体会到了司马长风的肺腑之言“李氏的风格沉实。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逼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

 作为文学院的一名学子,我们应该多多拜谒这位邻居,细品文学书籍,弘扬劼人精神,传承“大河”文化。  

图片13.png

撰稿人:王胜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