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高端学术讲座“中西语文与文化比较”成功举行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6月2日
  查看:179
  来源:


辜正坤1.png

                                                                                                                                    主讲辜正坤教授

    2021年5月26日晚上,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位授权点同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高端学术讲座“中西语文与文化比较”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辜正坤担任主讲。出席讲座的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位授权点负责人、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张叉,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佘振华等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主体的校内外160多名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文学、文化爱好者。佘振华主持讲座。

YBRH}5X02LP0OV`0YCFRB`2.png

    首先,辜正坤向大家展示了两张生动形象的中西语言的图片,其中包括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字形和以古希腊语为代表的印欧语字形。他通过对两种语言字形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中西语言在语形方面的差异,中国语言是一种象形综合性结构,具有图画性特点,而西方语言属于平面流线型结构,字母则是完全符号化的,这种语形差异背后反映的是中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关注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理性思维。

  

Y6SO}_10[3JPG42$PX$AK@7.png


 

~_QH`~PK]RMT8[){V@Y7V$Q.png



    辜正坤以中国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的解读,不仅探索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是如何造就诗词曲赋的抒情性和华丽性特点,还挖掘了意象与诗歌画面、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这些中国语言的特点和魅力都是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无法具备的。

4)NB5L)ICRVD@8K6OG10MMM.png


    随后,辜正坤从中西语义差异的角度切入,呈现了两种语言的审美价值。他说,西方语义清晰、多义字相对较少,而中国语义的特点正在于它的一字多用、一音多义:同样的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读音却具有多种词汇形式和复杂的意义。中国语言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模糊之美。此外,基于中西方语言的暗示功能。他还探讨了语言诱导暗示与文化魔咒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学人被催眠了一百多年,始终活在“西方文化优越、中国文化低劣”的文化魔咒之中,而中国学人陷入这种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自信的丧失。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文化自信,那么他就相当于失去了手中的一切武器,可以轻易地被任何人打倒。他认为,我们需要采用一种反向咒语的方式,适度宣传正能量,树立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摆脱文化魔咒的困境。

    辜正坤是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长、北京艺联诗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春风书画院名誉院长,具有宏大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他这次以“中西语文与文化比较”为题的讲座18:30开始,21:20结束,前后近三个小时,他没有作片刻休息,其他人没有任何人离场。他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精练,形象生动,见解独到,予人启迪,讲座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AURS6~$O}WE`7896KJE82ND.png

 

                         撰稿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婉儿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佟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