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读·行·中国”第五期读书会顺利举行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2日
  查看:164
  来源:


QQ图片20210913152429.png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主办的“读·行·中国” 5 期读书会,于 202191114:30 在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由于亚兰主持,参加读书会的有李国太老师,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全体研究生和文学院部分本科生。

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字里行间:咸丰<冕宁县志>的表述问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2020 级硕士研究生谷云飞从“他者性情”“熟悉与陌生”“前后互证”三个方面对咸丰《冕宁县志》的表述问题做了分享;第二,在李国太老师的带领下,对咸丰《冕宁县志》“风俗志”的内容进行了文本细读。

image.png

首先,由谷云飞同学对咸丰《冕宁县志》的表述问题作了解析。谷云飞先把县志编纂者描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秉性的语言表述进行比较,指出编纂者对汉族秉性的描述多用形容词,表现既已养成的品性,而对于少数民族秉性的描述则多用动词,将其秉性归于“文明教化”;县志对西番和猓猡的秉性也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西番驯良,而猓猡狡悍。谷云飞又通过对县志文本的分析,发现在描写“西番”“猓猡”“獏狻”的风俗时,其参照主体均为西番。最后,谷云飞提出两点体会:第一,方志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及价值判断,因此在使用方志材料时, 必须要考虑“文本的生成”问题;第二,对县志进行求证和勘误工作,是为了把他者“还给”他者,为接近历史上更真实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世界提供可能。

image.pngimage.png

谷云飞分享结束后,2019 级研究生邹毅对其讲述进行了评议。第一,表示对于人群性情的描写,作者多用动词来表述少数民族的性情,强调其“受教化” 过程,需放在社会教化的大背景之中来看;第二,提出疑惑:对于他者的表述, 文本中哪些是客观的?哪些又是自我建构的?第三,提出建议:可以对各少数民族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同时,可通过历时比较的方法来分析文本。

接着,李国太老师先说明了读书会的缘起和意义,确定本学期开展的读书会应立足于文献的细读,发掘县志、碑铭、档案、祭文书等不同载体的文本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和表述动机,以利于我们对古人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理解。李老师又以咸丰《冕宁县志》的风俗篇为例,带领同学们逐字逐句的进行了文本细读,这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县志文本的理解,也为大家演示了文本细读的方法。最后李老师对第 6 期读书会作了安排。至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第 5 期“读·行·中国”读书会在历时三个小时后圆满结束!

 

 

(徐艳君供稿  李国太审稿)



image.pn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