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学术讲座: 试论“名动包含”说的理据及其存在的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0日
  查看:29
  来源:

2023年10月18日下午16:00,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狮子山校区7教605教室举办了以“试论‘名动包含’说的理据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潘海华教授主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振副教授主持,文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参与本次讲座。


image.png


首先,潘教授以“名动包含”“零句”“指称性”等基础理论知识为引言,通过具体的理论知识,为接下来的讲解做好了铺垫。他着重讲解了沈家煊先生在分析汉语语言现象时提出的观点,即将动词成分视为动态名词,词类之间形成包含关系,并且对其论证“名动包含”说的角度进行了介绍。


a704302804f4063a4fdd137acf510e8.jpg


然后,潘教授为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具体讲解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论“名动包含”说的理据及其存在的问题。潘教授从语义类型的角度出发,讨论“名动包含”说的成因,关注“零句”说之下“名动包含”说的推导过程以及名词成分和动词成分指称性的由来,指出在梳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阐述他对相关证据的不同看法。潘教授着重从沈家煊先生认为动词成分具有指称性的四个证据出发,详细地分析了动词成分作汉语主语/话题、英语主宾位置的V-ing、“是”字句以及并列结构指称性的由来,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名词成分和动词成分可以被视为指称语,但它们也存在不成为指称语的可能性,因此不一定能推出“动词成分(总是)具有指称性”的结论。由于“动词成分是指称语”的四个证据不完全可靠,进而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名动包含”说就不能成立。潘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认识与收获。

最后,潘教授总结提出名词成分不包含动词成分的观点,名词成分和动词成分的非独立性是相对大名词而言,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论证,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并不能完全排除名词成分和动词成分之间存在分离关系。潘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对经典语言学问题的多元解释,为我们带来了学术观念和研究方式的更新。


image.png


讲座进行到尾声,王振老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潘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同学们受益匪浅,现场氛围融洽。


撰稿人:李鑫

一审一校:李扬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袁耀林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