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莅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学术讲座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4日
  查看:16
  来源:

2023年11月3日下午1:00,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承办的题为 “人机共同体想象:以《像我一样的机器》为例” 的学术讲座在腾讯会议如期举行,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敏主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位授权点建设负责人张叉主持。这次讲座同时开通了钉钉旁听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等400余人参加讲座。

张叉简短介绍讲座举行的背景、主讲人的基本情况以后,周敏开始讲座。


image.pngimage.png


讲座中,周敏围绕“人机共同体的理解缺位”、“人机共同体的结构性矛盾”与“人机共同体的伦理向度”三个问题展开,对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像我一样的机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思考。

首先,周敏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们与核心矛盾的解读,提出了人机共同体中人类与机器相互缺乏理解的问题。虽然人类与机器因为共享生存空间而结成共同体,他们之间其实缺乏理解,遑论同情性理解。机器人按照被人类设定的程序进入到人类的生活之中,但其学习能力还不足以帮助它们理解人类生活的矛盾之处,无法完全理解人类的感受。同时我们看到,人类对机器人也缺乏理解,更是无法容忍他们表现出高于自己的智能。人作为智能机器人的创作者,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因而在人的眼中,机器人只是客体,只是他者,并不享有与人对等的主体地位。人和机器这种主客二分的共存关系,使得人机共同体这个存在空间成为了阿甘本意义上的例外状态,一个无区分地带(zone of indistinction)。导致小说结局的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机器人对于人类道德模糊的不解,同时也是由于人的傲慢直接导致了对机器人的算法选择的理解缺位。


image.png


接着,周敏在对查理、米兰达和亚当三位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及其个体构成的论证中,探讨了人机共同体的结构矛盾问题。在人机共同体中,人类和机器作为彼此的构成性他者,

在填补这个共同体的“空”的时候,并不处在同样的主体性位置之上。这一方面是因为机器人是人的制造,本身就处在一个第二性的位置。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是机器的造物主,机器是人的被造物,其使命就是辅助、陪伴和帮助人类。另一方面,与人类的群体性存在完全相反的是,机器人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同类稀少,而且彼此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往往是以独体的方式存在着。这形成了人机共同体的结构矛盾。



image.png


最后,周敏围绕着人机共同体的伦理向度问题,为当今世界中人类如何对待机器人这一“创造物”提供了指引。人类创造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初衷乃是渴望一个更好的自我,渴望它能拯救人类;同时人对这个机器人又不无恐惧,害怕被它所取代。小说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能够做出合乎人的道德规范的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并且“期望着我们自己的创造物能够拯救我们”,这是一种对于人工智能的乐观想象。麦克尤恩以“像我一样的机器”作为小说的标题,即是宣示了机器的脆弱和力量;此外,小说以“及像你一样的人”为副标题,其目的也不仅仅是表征一个人机共在的共同体空间,更是在发问:倘若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面对像我一样的机器,像你一样的人准备好了吗?


image.png


在一个半小时的主讲之后,讲座进入到互动环节。张叉提问说,围绕机器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人类社会与生活,这是否会带来难于把控的负面后结果?周敏解答说,破局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掌控机器与人工智能,我们需要持乐观态度,以更高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管雨童提问说,在不以人类中心主义眼光看待的前提下,人类与机器最主要的不同在于何处?人类如果创造出各方面能力都优于自身的“复制品”,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人类的创造力已经到头了?周敏回答说,她坚信人类的创造力将始终保守最后的底线,在将来全新的人机共同体格局中会重新获得掌控力,现阶段形成免疫机制的目的在于突破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邹佳慧以当今的人机共同体为基础提问说,对未来新的主体加入的“共同体”是否可以找到定位,周敏回答说,共同体中各主体的任务在于,找到彼此的定位,不一定是共存关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陈振鹏围绕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提问说,如何看待阿西莫夫第一定律和“共同体”的语义扩展?周敏回答说,人类作为父体始终对机器具备掌控力,而共同体的概念也是随时代进步而诞生的,其内涵必然带有历史性和发展性,并将在未来得到更大的扩展。


image.png


张叉对讲座做了简要总结。他说,周敏主讲的这场讲座给人留下了四个方面深刻的印象。第一,选题新颖,视角独特。讲座以“人机共同体想象”为题,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独特性。第二,行云流水,十分流畅。这场讲座以美国作家与小说对政坛的预料为切入,讲述英国作家麦克莱恩的小说《像我一样的机器》,再论及未来世界,对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与社会当中的存在进行了非常好的畅想。第三,切中现实,发人深省。讲座论及的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引发的思考相当深邃,不仅是人机共同体的问题,未来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人不得不心生一些忧虑,讲座恰好切中当下的这些许不安,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第四,资料丰富,征引广博。讲座引用了柏拉图(Plato)、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辛克莱·麦凯(Sinclair Mckay)、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埃隆·里夫·马斯克(Elon Reeve Musk)等国内外诸多名人名家、名例,资料详实,引用广博。

囿于腾讯会议、丁丁有人数限制,一些对周敏主讲的这场讲座有兴趣的学者、学生未能进入会场参加讲座,他们转而寻求讲座回放。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国三一圣大卫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 Trinity Saint David)2021级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安丽娅回放欣赏了讲座后十分兴奋,赞不绝口。周敏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在国内外多个高校、研究机构与多部核心期刊任重要职务,在学术界有良好影响。她应邀莅临四川师范文学院作的这场学术讲座历时两个小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撰稿:管雨童

一审一校:李扬

二审二校:张叉

三审三校:袁耀林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