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符拓邦论坛第十三讲“图片如何讲述故事——图画叙事学的核心问题”成功举行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查看:21
  来源:

2023年11月24日19:30,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符拓邦论坛”第十三讲(Semiotopia Lecture 13)如期举行。四川大学讲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迈克尔·兰塔(Michael Ranta)主讲,主题为“图片如何讲述故事——图画叙事学的核心问题”(How Pictures Tell Stories – Central Issues with Pictorial Narratology),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余红兵对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叉主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明来联席主持。本讲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举行,同时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直播,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约300名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出席。


image.png


在张叉简洁的开场白之后,兰塔开始主讲。

主讲伊始,兰塔列举了大量的绘画例子,以说明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绘画艺术可以用来代表或模仿(Representation /Imitation)。那么,除去探讨这些绘画 / 图片表现的主题外,这些绘画 / 图片究竟象征或代表着什么,它们又是如何讲述故事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兰塔分别从“什么是叙事性”“什么是图画叙事”“什么是世界观”“图片如何暗示世界观”这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image.png


兰塔说,人类有很多区别于动物的特征,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我们是讲故事的人”。那么,一个故事 / 叙事结构的最低要求是什么,怎样才算一个故事?他首先通过举例的方式区分了故事和逻辑论证、描述、解释之间的差异,并指出成为故事更像是一个程度问题,而不是一个种类问题,比如,“某事或多或少是一个故事”。那么,“讲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个故事是有趣的?”紧接着,他主要从故事的“可讲性”(Tellability)“经验性”(Experientiality)与“复杂性”(Complexity)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两个问题,并进一步总结出了“作为组织人类经验的基本手段和构建现实模型的工具”“作为创造和传播文化传统以及建立定义文化特征的价值观和信仰的手段”等九种叙事的功能,同时以此来说明故事的重要性。

在解释了“何为叙事性”之后,兰塔进入第二部分“什么是图画叙事的问题”的讲解。他主要通过“清晰的图画叙述-叙事系列图片”(Pictures linked in narrative series)、“多相图片”(Polyphase pictures)、“单相图片”(Monophase pictures)等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图画,逐一地剖析了这些图画内隐含的故事以及可能存在的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解释了“图画是如何讲述故事的”“是什么促成了一个好的图画艺术”。

兰塔对“世界观”作了阐释。他认为,“世界观”与“意识形态”“范式”“理论”“宇宙学”等概念都是紧密联系的,世界观会影响我们对绘画艺术的解读,绘画艺术中也暗示着我们的世界观。他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提到潘诺夫斯基(Panofsky)的图像志研究,并对其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以及图像学解释的方法作了引用,接着又引用了科尔尼(Kearney)和布鲁塞尔(Brussels)关于世界观的定义和解释,最后回到普遍性的方面,指出世界观会涉及到道德/伦理、政治、认知、审美等多个方面。

在主讲的最后,兰塔对“图片是如何暗示这种世界观的呢”这个问题作出了回应。他认为,在一般条件下,视觉艺术作品或图片的制作会受到特定公众需求的影响。而制片人会回应这些要求,并为观看者提供应用他的“生活方式”的背景经验和他的世界观假设(以及他对艺术惯例的熟悉)的机会。观看者则会根据作品所适应的后天范畴系统和习惯来解释艺术作品,那些图像材料中的叙事空白也会被他们用必要的连接细节进行“填充”。兰塔总结说,这些图画的“可讲性”和人类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图片似乎表达了我们一些最基本的担忧,触及我们的生存兴趣、恐惧和希望,从而为人类存在的脆弱性提供了叙事框架,进而使它们变得可讲述或值得注意。它们或多或少明确地讲述关于世界(或其某些方面)的故事。用尚克(Schank)的话来说,它们充当叙事要点——这些要点被观看者扩展成更成熟的故事,这些故事与文化中流传的许多其他形式的讲故事一起,跟我们对生活经验的日常概念密不可分地纠缠在一起,从而使得它们值得讲述。

余红兵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同四川大学江安校区311会议室现场的兰塔通过连线进行了对谈。

余红兵说,兰塔在这次讲座中分享了“人类作为讲故事的动物”“叙事的功能”“图画的叙事性问题”等众多观点和思考,这非常好。余红兵提出了一个会引起争议的观点,红毛猩猩、黑猩猩等动物可能也有讲述故事能力,这取决于对“故事”这个概念的理解,这同兰塔所说的“故事应该从程度而不是类型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符号学并非所谓的“扶手椅学科”(“armchair discipline”),而是方法论和视角上的元认知提醒物,能够突显人类是阐释性动物,这在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之中都是不变的基本前提和事实。他说,兰塔的主讲引人深思,触及到了一些关键的问题,为重新审视我们对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差异的认识提供了对话的机会。余红兵分享一个视频,引入了关于动物视角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包括“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和欣赏其他生物的观点”“人类对非人类的接受度可能是怎样的”“图片叙事与视觉故事的特点有哪些”等。对于余红兵提出的主要观点、问题,兰塔都作了积极的回应,两位专家的互动流畅、高效而有独到的见解。


image.png


董明来对兰塔的主讲、余红兵的对谈作了恰到好处的点评。董明来点评之后,参加本讲学术活动的专家、学者、学生与主讲人、对谈人进行了互动。以提问方式参加互动的,线下先后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2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管雨童,英国三一圣大卫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 Trinity Saint David)2021级管理学博士研究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安丽娅,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语言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剑桥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刘宇,线上有兰塔、余红兵等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


image.png


张叉作了扼要的总结。他说,“符拓邦”论坛由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Semiotics and Media Studies)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于2022年共同发起,《符号与传媒》《当代文坛》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课题组与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巴蜀图语’符号谱系整理分析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课题组提供学术支持,是一个旨在推进符号学与各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中国符号学、叙述学发展的学术组织。张叉说,“符拓邦论坛”第十三讲前后约三个小时,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兰塔的主讲富有创见,余红兵的对谈发人深思,董明来的点评蕴含机智,线上、线下的学者、学生积极参加,踊跃互动。张叉说,兰塔这位外国学者在东半球中国的四川大学教学科研,余红兵这位中国学者在西半球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教学科研,两位隔空对话,这是一件有趣而引人深省的现象。“符拓邦论坛”第十三讲这样的学术切磋、交流对于推动符号学与各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中国符号学、叙述学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image.png


撰稿:杨尚雨

一审一校:李扬

二审二校:张叉

三审三校:袁耀林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