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 “华西民俗学讲堂”第十讲:民俗谱系视野下的多元端午文化与传承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4月22日
  查看:9
  来源:

2024年4月21日19:00,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主办的“华西民俗学讲堂”第十讲“民俗谱系视野下的多元端午文化与传承”在狮子山校区第三教学楼301教室举行,本期主讲人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主持人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国太副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邱硕副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加此次讲座。


5.jpg


首先,关于神话叙事与民俗叙事,田教授认为民俗叙事的形式有三种:语言文字的叙事、仪式行为的叙事、图像景观的叙事,他列举了国内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叙事研究实践,如西南地区诸葛亮传说的研究、江苏省白蛇传说的研究等,指出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并对图像符号叙事与图像符号生产进行了解读。田教授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例子,对以叙事为核心的文化研究进行阐述,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传承是一种叙事,而民俗叙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接着,关于民俗谱系及其话语—谱系中心观,田教授指出,民俗谱系概念最初由林继富先生从海洋信仰中提出,后来运用到神话与民俗领域,并以“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研究”为例进行了阐释。田教授就谱系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解读,民俗谱系强调事物与社会文化的整体性、多样性、秩序性与互动性,应将互动性视为谱系的存在形式,因为有互动才有谱系。他还对不同谱系作了概括说明:时间谱系指文化的联续性,空间谱系指文化的地域关联,族群谱系指文化的主体联盟的形成,形式谱系指语言文字、仪式行为、图像景观的综合构成。谱系的秩序分为层次、权力、先后,而秩序是文化稳定的基础文化谱系的前提。田教授以非遗文化保护为例,说明了谱系构建与重塑的问题,同时认为其核心是文化精华论,即民俗是精英与民众共创并世代流传的文化精华。


6.png


此外,田教授列举了四条近年来关于端午的新思考,他结合《异苑》《月令》《荆楚岁时记》等文章,以五月被污名化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文献与文物实图展现了龙舟竞渡的发展史,指出端午节竞渡一开始使用的为“鸟舟”,而非“龙舟”,除“鸟舟”外,人们还使用“凤舟“竞渡,破除了在场师生对龙舟竞渡起源的错误认知。

最后,田教授认为应构建端午文化多元一体的谱系,在此过程中需重视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与秩序性,切忌单一化。他指出,文化的谱系是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民俗学的自主力量应与世界分享,走向世界的不仅是端午习俗,更有研究端午的中国理论——民俗谱系观念。端午文化源于中国,却是一种世界性文化。四川是凤舟竞渡的文化重镇,整个西南地区应自觉承担弘扬本土端午文化独特性的责任,展现端午的丰富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互动环节中,陈琳博士就民俗谱系观念结合楚辞进行提问,田兆元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指导。讲座结束后,主持人李国太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感谢田兆元教授为本月的华西民俗学讲堂系列画上完美句号,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赵悦琰

一审一校:邱雯萍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袁耀林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