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在第29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央视以“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成效”为主题多频道多频次报道南充嘉陵驻村干部帮扶成绩,接受采访的嘉陵区大通镇芝麻湾村第一书记,便是我院2007级校友雷超。2022年,雷超被中国人民大学推荐参加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7月获教育部荣誉证书。她在基层一线实践历练——为实现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而奋斗的故事,让关注她的母院老师为之骄傲,也激励着和她一样有着赤子之心和满腔热忱的当代大学生们。
2021年10月17日新闻联播报道驻村干部帮扶成绩,雷超接受记者采访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007年9月,雷超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待走进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课堂,从此,她走进了文学研究的殿堂。“求知而来,载知而去”,图书馆楼道旁张贴的宣传标语至今还浮现在雷超的脑海里。大学期间,她时常一个人在图书馆浩瀚的书海里汲取知识的养分,在古今中外的名家著作中探索人生的方向。雷超说:“我在本科阶段就对中国现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当时读到五四时代新青年为谋求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奔走呼号的历史,非常受触动——既感佩他们的勇毅与承担,也钦敬他们的无私与无畏。”也许从那一刻起,雷超为国为民的思想种子已经发芽。
回忆起大学的老师们,雷超难掩激动:”刘永丽老师是我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我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就是受她影响,她还为我引荐了硕士导师;李亚东老师给我们上过课,他是唯一用左手写粉笔字的老师,还有给我们解读《在酒楼上》的谭光辉老师、教我们文献检索的哈磊老师......我至今还印象深刻。”在雷超的追梦路上,这些老师们曾给予了温暖的鼓励与倾心的指导,指引她走上了学术探究之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期间的雷超刻苦努力,让文学院教授刘永丽印象深刻:“我教过雷超的现代文学课程,她永远坐在教室的最前面认真听讲,求知若渴。期末考试登分时候,我清楚地记得她的试卷,卷面整洁,字迹娟秀,没有任何错误。后来她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保研,我把她推荐到西南大学,感到非常骄傲和欣慰。学生认真学习,成就自己的优秀,而给优秀的学生引路,老师也很有成就感。”
除了在专业学习上刻苦勤奋,雷超还担任学生干部,组织班级活动、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日常管理等,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让她当时的辅导员叶军老师赞不绝口。每次优秀学生干部评定名单中,总有她的名字。
2010年参加四川师范大学第六届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师说”教师职业技能大赛
“文静、谦逊、勤奋、善良”这是雷超大学期间的辅导员叶军老师对她的印象。“虽然雷超外表文静,但她是一位内心强大的女孩子,她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清晰的规划。”从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雷超相继前往西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脚踏实地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在雷超完成学业回到四川时,叶军老师收到了她发来的短信,叶老师说,“雷超在她人生的每个关键时间节点,都会主动告知老师她的一些近况”。起初叶军老师并不知道雷超回到四川后会前往基层一线工作,以为她会像大学期间规划的那样走向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但叶军老师并不惊讶雷超走向基层的选择,“教师与基层工作都需要奉献,而基层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雷超来自中国一个普通的家庭,她的身上有着一种质朴品质与济世安民的情怀,正因为这样,她选择把自己的所学所长义无反顾地回馈给社会”。
雷超在校期间取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融入基层,深入群众
雷超博士毕业后任职于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工作一年零五个月后,受单位委派,到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芝麻湾村,接续驻村帮扶工作。2021年7月,嘉陵区新一轮驻村力量轮换,她开始担任芝麻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基层是个大课堂,人民群众最讲实际、重实效,日常所思所想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雷超明白,要向人民群众虚心请教,不断地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真真正正地从基层这个大课堂上学真知、增本领、强党性。
雷超(二排右一)组织召开大通镇芝麻湾村驻村帮扶工作座谈会
只有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朝夕相处,才能体会群众的冷暖安危,才能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服务群众的观念。“伯伯、婶婶,我来陪你们摆摆龙门阵嘛。”路过村民院坝,雷超都会主动坐下与村民们一起拉家常,了解村情民情,“善于聆听,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才能集思广益,为村民们多做些实事。”刚到基层的雷超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了解到,村里有两家人为修房子的事情闹得剑拔弩张。她和村“两委”班子第一时间前往两户村民家中进行劝说,经过一番耐心的调解磋商,两家人握手言和。大通镇麻感坝村种植了连片的果桑产业,因为收购桑果的酒厂倒闭而面临滞销的困境。雷超想到了发放采摘券邀请镇上工作人员前来采摘、邀请当地媒体记者上门采访报道的方法,成功将桑果宣传了出去,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桑果销售出去了,村民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雷超参与了脱贫攻坚、森林防灭火、“两项改革”后镇村换届选举、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环保督察、防汛减灾、党史学习教育、全市党建现场拉练等中心工作。她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主动作为,勇于承担,一件一件落实,一件一件办好。
雷超(一排右六)参加省直机关第一期新选派驻村干部示范培训班
扬理想之帆 走求实之路
“大学,是我们独立自主进行自我教育的开端”,在提及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时,雷超向学弟学妹们作了这样的分享:走出舒适区,知基层、通民心、接地气,自觉培树终生学习理念与成长型思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全球视野和历史眼光,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人志趣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大家”经典、名人传记,多读书,读好书,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古训策励自己、不断精进、追求卓越。对于如何应对逐年增加的考研、就业压力这个问题,雷超鼓励学弟学妹要理性看待竞争压力,无论是选择本科直接就业或是继续深造考研,结合自己的优点特长,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尽可能地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南充市嘉陵区妇联第二届巾帼助苗暑期夏令营在芝麻湾村开展
雷超参加省直机关工委举办的“学用新思想、建功新时代”主题演讲比赛
雷超谈到,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大背景下,自己很幸运地能够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的工作。“作为‘强国一代’新青年,我们理应胸怀壮志,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所学专业、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同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皇天不负有心人,天下一勤无难事!”雷超在与学弟学妹们共勉的同时亦表达了深切的祝福,“愿我们都能通过踏实勤勉的努力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可堪重任的芝兰玉树、江山俊秀!”
从青葱校园到省直机关、再到基层一线,雷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理想与担当。未来,她将继续用青春书写为国为民的答卷。
采访手记:
1. 在文学院的求学生涯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呢?
2007年9月至2011年7月,我在四川师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了四年,完成了我的大学本科学业。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深有感触就是保研——是文学院的培养和教育,让我以年级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保送到西南大学文学院读研。仍记得,为了不耽误我们申请读研的学校,当时的刘敏副院长牺牲自己中秋节休息的时间,专程赶到学院办公室,为我们取得推免资格的11名学子逐一签字、悉心指导。2010年中秋时节,我至今都还有印象,她当时一边签字一边感慨,她既为我们大学四年在文学院收获的成长进步感到欣慰欣喜,同时又忍痛割爱倾力支持我们去新的平台接受新的锻造洗礼。与之相关,读研的时候,若不是导师王本朝教授在座谈时谈起,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我的学士论文指导老师刘永丽教授还专门给王老师写过邮件推荐我、希望王老师能够多指导我。这些无私的关怀让我特别感动、感激,也是助益我在求学路上不负青眼、追求进步的精神力量!
2. 在文学院的求学,为你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
在文学院的求学生活特别充实。一方面,分门别类的专业课帮助我打开了文学的世界,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古典文学到西洋文学、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从教学实习到顶岗支教……在老师们耐心细致的指引下,原本个性比较内敛拘谨的我在学用中变得日渐沉稳自信,原本害怕写作的我在学思中逐步习惯用文字去观察和体悟人生。另一方面,在学习期间,我先后担任了班级宣传委员、副班长,也参与组织了很多班级活动,这帮助我在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提升了沟通、组织、协调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经历和体验,对我来说是特别宝贵的,让我在具体的实践中对文学即是人学的质地有了更多锐敏的觉察和自省的检视,让我更清醒地认知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务实进取的理想主义者,并愿意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3. 在文学院里最喜欢的老师是哪位呢?
叶军老师!她是陪着我们直至毕业的老师。其实辅导员要操心很多事,当时年少的我们不见得都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她当时接任一二班的辅导员,是一位敢于坚持原则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用心爱护学生的老师。她在带我们的同时坚持学习研究,后来考取了川大的博士,再后来从行政岗转到了教学岗,走上了她向往的也是她热爱的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我在硕士毕业的时候,也学步叶老师,当时还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计划先去高校做辅导员再读博转教学研究。后来发觉,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非常需要毅力韧性,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做得到、做得好,在犹疑之际,最终回过头来还是决定直接考博。
4. 你的论文写的茅盾的相关研究,为何选择这样一位作家作为研究对象?他的现实主义书写方式是不是也影响你投身社会实践?
选择茅盾作为博士毕业论题的研究对象,导源于本硕博读书期间对现代文学大家经典的钦敬。读博期间,导师李今教授在学术上的支持、点拨、扶助也坚定了我以“茅盾与五四社会改造运动”为题展开茅盾研究的信心。茅盾先生的一生与20世纪中国国运息息相关,通过阅读他和他同时代人的人生行止,我对看似抽象的家国大义和济世安民理想有了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这对正值青年时期的我无疑是一种启发、激励、鞭策。他的现实主义关怀和社会改造践履也的确影响着我直接投身更鲜活广阔的社会实践。
5. 对于文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未来的求职,你有何建议?你是否希望他们也能投身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关于学弟学妹们未来的求职建议——在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关注时事政治,这是我们从校门进入职场、从家门走进社会的大环境。我们成长的机运和发展的平台,都蕴藏在时代大势中,机遇永远垂青有所准备的人。
关于是否希望他们投身基层——我们所学所长不是为了远离家乡,而是为了他日有机会更好地建设家乡。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以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我们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路径、方式、价值、导向也参与塑造着社会的气质和品格,我们有责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为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我们的所学所长。
中文系学生的时代使命——时代在召唤,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人文学子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6.“博我以文,化成天下”的院训,你现在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博我以文,化成天下”,气象宏大、襟怀开阔。我现在的理解——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至理。它或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提示我们审时度势、体贴周全,它或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启示我们为而不恃、德行天下,它或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昭示我们相得益彰、殊途同归。
部分内容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官网
审核:袁耀林
【编辑:管理员】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邮编:610068) | 联系电话:028-84760563 | 传真:028-84760563 网站管理 版权所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