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首届李白、杜甫与中国诗学硕博论坛在成都望江楼公园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薛涛研究会、四川省李白研究会、中华诗歌研究院、四川省社科重点基地杜甫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望江楼公园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硕博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论坛由学生报告与专家评议、学术总结两个环节组成。论坛报告与专家评议共分两场,分别由四川师范大学王红霞教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彭燕研究馆员主持。
马烜《从地理从地理空间移动视角探寻杜甫离陇去蜀之路——以<发秦州>和<成都府>为切入点》一文从地理空间移动视角入手,分析杜甫离陇去蜀时“移入场”和“移出场”的实况,离陇去蜀的原因和一路情感变化以及伴随着杜甫移动产生的信息流。评议人程雪和吴穹均肯定了马烜同学利用西方理论探讨古代文学问题的研究角度。程雪认为,需要用新理论总结出新观点,可以将视野放宽,将杜甫与其他流域诗人放在一起对比,突出其典范意义,从而探讨杜诗经典化的问题。吴穹认为,论文应做出研究综述,在语言方面注意减少散文化表达。最后提出西方理论与古代文学的结合,要考虑理论与研究对象的适用性问题。
陈小萌《从蜀中时期杜严关系看杜甫思想的矛盾复杂之处》一文通过研究杜甫与严武交往时创作的诗歌来探讨杜甫进退两难的细微心境。余秋慧认为,论文需要整理学界已有的观点,可以从对比的角度对杜甫思想进行解读。张朝富认为,作者需在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扩大范围,从而更细致地展开研究。
冉念念《黄州东坡有海棠,天涯沦落俱可念——论苏轼与海棠的不解之缘》一文通过分析苏轼笔下的海棠论述苏轼与海棠结下的不解之缘。汪辉秀认为,论文在材料使用上尚需完善。汤君认为,论文写作需层层递进,内容应与标题切合,在语言表达方面需逻辑清晰。
贾雨霏《<听雨楼随笔>中女性作家的生存环境》一文从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入手,从独特视角观察近代女性文学界的生态。彭超认为,论文视角很好,但作者应组织好材料,以拓展研究深度,在逻辑上也应注意逐层推进。王燕飞认为,题目选取应严谨,可考虑加上时间和地区的限制,部分词语的使用应更精准一些。
周金龙《论杜甫史诗观对民初巴蜀词坛的影响——以刘冰研为例》一文通过分析刘冰研的词作,探讨杜甫史诗观对民初巴蜀词坛的影响。肖露认为,论文两部分之间的联系需加强,应点明中心论点,还需注意格式规范问题。王猛认为,论文中杜甫的史诗观存在一定疑问,应注意民族观问题。
张雨晨《江子愚题画诗研究》一文从继承、发展与价值三个方面入手,对江子愚的题画诗进行探讨,并指出其题画诗的独特价值。张庆认为,论文应统一格式,关于江子愚的资料可以多作补充,应着重分析文字和图像两种艺术形式的共生互动。王红霞认为,论文选题不错,但应说清楚是继承风格还是体裁,需注意期刊的选择问题。
王然《日藏汪瑗<李诗五言辩律>考辩》一文通过对汪媛《李诗五言辩律》进行分析,探讨了其文学文献价值。张海认为,论文的行文和格式规范比较到位,选本也有创新性,但应注意文中的用词。彭燕对论文的参考文献、版本问题和考辩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
随后,由房锐教授进行学术总结。她指出参与本届论坛的硕博研究生都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论文写作能力也较强,这是值得肯定的。本届论坛也暴露出同学们存在的一些不足,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尚待增强,需要老师们的助推。论文存在文献考证和文本细读等方面的问题,今后要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也要对材料分类、逻辑思维、观点提炼的问题加以规范。
最后,房锐教授宣布,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正式成立李杜读书会。
撰稿:杨涵越
初审 :蒋 蕾
终审:袁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