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6:00,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讲座:《楚辞》早期文本形态问题,在狮子山校区第一教学楼105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孙尚勇教授主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邓稳副研究员主持。文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教师共200余人聆听了本场讲座。
本场讲座围绕《楚辞》早期文本形态问题进行论述,《楚辞》的发展演变以及如何确定其文本形态与成书的过程。在此孙教授将其分成三个部分向各位老师与同学讲解。
讲座伊始,孙教授介绍了关于《离骚经》与《离骚传》的形成和区分问题。通过列述王逸《离骚经叙》《天问叙》,《楚辞补注》卷首《楚辞目录》,《文心雕龙·辨骚》,皮日休《九讽系述叙》等文章,探讨了有关“离骚经”的证实问题。接着,孙教授提出了“经”“传”出现前后的问题,这在学术界上也出现了不少的争议和讨论,例如陈伟强先生认为:“‘经’由老师屈原所写,而‘传’为屈原‘弟子’及其追随者所写。”目前该问题还处于争论未定的情况中。最后论述了有关“离骚传”的产生情况。
其次,针对“离骚”与“楚辞”的确定和区分问题,孙教授作了一些详细的阐释。第一点是“离骚”与“楚辞”的区别,认为宋玉之前屈原所作的部分均属“离骚”,之后的部分属“楚辞”,以及其中还尚存在无法确定篇目的情况。第二点,从朱熹章句有关“经”“传”的区分可以看出,对“楚辞”的定性是从汉代刘向刘歆编订诗赋略定屈原赋25篇开始,同时也是从刘向开始好为楚词,“楚词”变为《楚辞》也是刘向的功绩。第三点,孙教授通过对《汉书•地理志》考察了关于楚辞的地域(楚地)发展情况以及王充《论衡·变动》中“《离骚》《楚辞》凄怆,孰与一叹?”的引用认为是离骚经和传的结合,是刘向编撰的《楚辞》。最后单独论述了有关《九辨》的归属问题,证明《九辩》属《离骚》的证据是曹植上疏陈审举之义:“屈平曰:‘国有骥而不知乘,焉皇皇而更索!’”而九辩中亦有:“国有骥而不知乘兮”。
最后是《九辩》归属的调整问题,孙教授认为《楚辞》文本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第一个文本群“离骚”的形成期,始于屈原,初步确立于刘安叙《离骚》;第二个阶段为第二个文本群“楚辞”的形成期,始于楚国宋玉等人,汉世雄俊继之,初步确立于刘向编订《楚辞》;第三个阶段为王逸撰《章句》。王逸最初注释的是“离骚”文本群,采用的是刘安所叙《离骚》一书,注释“楚辞”文本群,这是王逸的旧本。《章句》注释大体完成之后,王逸将《九辩》移至“楚辞”文本群之首,调整篇章,附以己作之《九思》,形成宋人所见且流行到今天的《章句》。
孙教授的讲解结束后,邓稳老师进行了总结并对孙教授分享表示真切的感谢。孙尚勇教授的讲述生动有趣,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可谓是收获满满。在提问环节,在场同学踊跃提问,孙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现场讨论热烈,气氛十分融洽。
撰稿人:郑柯
一审一校:涂文雯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袁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