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讲座《文学、文化、文明和国际中文教育》顺利举行
时间:2024-12-24 21:40:29    编辑:唐晨
    查看:87

20241220日上午930,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讲座:“文学、文化、文明和国际中文教育”在文学院第七教学楼308教室如期举行。讲座由复旦大学罗剑波教授主讲,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汪燕岗教授主持,文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共40余人聆听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罗教授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事业己逾七十年,相关学科建设历经多次蜕变与创新已取得长足发展。2019129日至10日,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在长沙共同主办了 “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国际中文教育”概念自此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20229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研究生教育学一科专业目录(2022)》,目录中原“汉语国际教育” 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代码0453),作为专业学位类别并增设博士学位,这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国际中文教育”,前置的“国际”,强调了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者所应当具备的国际视野;核心词“中文”,则昭示着在立足于汉语本位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挖掘以文学教育、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为主的“中文”内涵,从而在教育中实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罗教授表示,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罗教授从教学实践、学科研究与国家战略三个维度展示当下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就此提出未来国际中文教育是助力中华文化文明传承传播的重要抓手、进路与方向。由此,罗教授向学生们抛出了“为何改名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疑问。

“国际中文教育”在学科初创之时称作“对外汉语教学”,后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两个名称都以 “汉语”为核心概念,都是从第二语言教学视角来设定的。或是基于国内一直以来 “语言”“文学”二元并置但相互对立的学科分类认知习惯,人们不自觉地将“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后来的 “汉语国际教育”)理解为语言学科的工作。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本质区别,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习得与使用等问题,旨在探索语言的本质与规律。语言学的教材不会像文学教材那样包含大量完整的经典文学作品。于是,被理解为语言学科工作的汉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也就不自觉地带有了较浓厚的语言学教材色彩,一般不会出现文学经典素材。因此罗教授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应该从文学入手,根植于中国语言文学。语言教学是基础,但是目前的国际中文教学只重视语言教学而抛弃了文化教学。

文学经典作为教学素材,因其饱含的情感、想象等因素,相较于历史、哲学等其他文化脉络,更易为国际学生所接受。同时,文学经典作品本身即是典范的语言文本,又蕴含着深厚且广泛的文化内涵,这可以同时满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双重需要。就此而言,把文学教育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抓手是应该且有必要的,将学习者生硬、死板表达变为灵动、富有美感表达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期待的。文学是有温度的,从文学进入文化是更加便捷的。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文学经典要进入教材,并且要考虑如何恰切、合理、高效地进入教材。

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学习者,选取不同层次、体栽与难度的文学作品是完全可行的。初级阶段学习者的学习重点当然是口语,那么“月光光,照池塘”“排排坐,吃果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类的对句、童谣、谚语、儿歌、小故事等正为他们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东西往往是形成正确中文语感、体会中文韵律美与节奏感的不二法门。中级阶段学习者的中文表达可以由句子走向段落,此时选用句长适中、结构简单、表述清晰的文学经典作品段落,能够很好地帮助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建立成段表达的思维与能力。

最后,罗教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该论述不仅点明了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还深刻回答了展开国际中文教育与研究的方向之问——那就是从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与中国文化宝藏的高度,认识我们的文明、珍视我们的文明、传播我们的文明。

在讲座结束后,与会同学积极踊跃提问,罗教授也细致地进行了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现场讨论热烈,气氛十分融洽。

最后,罗教授与汪燕岗教授进行了合影留念。

撰稿人:汪嘉毅

一审一校:涂文雯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袁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