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读·行·中国”第十二期读书会顺利举行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4月2日
  查看:174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主办的“读·行·中国” 第12期读书会,于2022年3月31日19:00在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由李国太老师主持,参加读书会的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全体研究生,以及文学院的部分本科生。

b6c3f102688b968ad38aecb94b023a5.jpg

本次读书会有“四川凉山宁南新见清代至民国民间文书”、“百年回顾与世纪前瞻:羌族白石崇拜研究述评”、“筠连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三个主题。全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2019级硕士研究生邹毅、2021级硕士研究生徐艳君、周琴三位同学分别就各自分享主题进行全面解读;第二,在李国太老师带领下,与会的同学们对三位主讲人的解读展开讨论并提出问题想法。

b88d5795f41d3324247b78a06a76dc4.jpg

首先,邹毅同学对在四川凉山宁南新发现的清代至民国民间文书的概况进行了说明。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对文书发现地——凉山宁南的地理位置和当地基本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展示;第二,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发现的民间文书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展示并举隅了部分研究价值。(一)根据遗留书籍窥测清代民国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二)依据文献中的文化交流的相关记载研究当时土司与当地汉族的交流。(三)通过分析发现的地契、租佃、借约等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历史。最后,邹毅同学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新见的民间文书价值进行了总结。

f42bcef3faf2475aeeada862be50714.jpg

徐艳君同学对“百年回顾与世纪前瞻:羌族白石崇拜研究述评”主题进行了说明。首先从中外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切入,分别基于文献和田野两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说明。之后以时间脉络为轴详细阐明了羌族白石崇拜的研究肇始期、观点定型期以及多元发展期三个时期的发展概况。最后总结了研究羌族白石崇拜的意义,并表明了这一文化解码工作的任重道远。

周琴同学作了关于“筠连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探究”的分享。第一步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大量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亲属称谓。如:“家家”(筠连方言中指外婆)、“家公”(筠连方言中指外公)、“姑娘”(筠连方言中指男子配偶)等。第二步指明了亲属称谓方言中蕴含的独特价值意义。主要有(一)、长幼有序的文化内涵。(二)、自降一辈尊人卑己的谦逊文明。(三)、亲疏有序,民风淳厚的人情观。最后联系实际生活对筠连方言亲属称谓语的价值意义做出了总结。

dff3808151b30e269bebda82d1c1ab7.jpg

分享结束后,2020级硕士研究生谷云飞对邹毅、徐艳君、周琴三位同学分享的内容进行了评议。首先他对三位同学精心准备的分享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紧接着就三位同学的分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对于邹毅同学的分享强调要“眼光向下”,由个案推理深入国家社会层面;对于徐艳君同学的分享从羌族的白石崇拜谈到了各民族的自然崇拜;对于周琴同学的分享结合了东北地区亲属方言的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

接着,李国太老师对三位同学此次分享给予了评价,老师分别对三位同学准备的发言、选题、演示文稿等作了全面细致的点评。最后,李老师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一、点明了既要看到资料创新的重要价值,也要认识到研究的难度与可行性;二、强调民俗研究的过程性与层次性;三、要求演示分享过程要看出整体呈现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最后,李国太老师对第13期读书会作了安排。至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第12期“读·行·中国”读书会在历时两个小时后圆满结束!


撰稿:左芹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位点

初审:李国太

终审:袁耀林



【编辑:佟博】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