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读 ·行 · 中国”第十三期读书会顺利举行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4月21日
  查看:268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主办的“读·行·中国” 第13期读书会,于2022年4月20日19:00在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特别邀请到暨南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邓永江老师作主讲人。参加读书会的有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陈丁漫老师、文学院李国太老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全体研究生,以及文学院部分本科生。受疫情影响,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c5ff4883d440fd4bb2599d25c4fbb0b.jpg

本次读书会围绕《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建构》展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邓永江老师介绍了“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的概念定义、史料分布、研究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第二,在李国太老师带领下,与会的老师、同学们对主讲人邓老师的分享展开讨论,并提出问题。

1212.jpg

李国太老师首先对本次读书会主题安排的初衷作了说明。他指出:第一,无论是“少数民族文学”还是“口头文论”,对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都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因此本次读书会是同学们在课堂之外的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第二,对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而言,长期以来聚焦于民间文化和民俗的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基本阙如,因此他希望这次讲座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民俗研究之外,能开拓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从而使本专业更“名副其实”。

接下来,邓永江老师进行本次分享,他首先通过个人经历谈到对“他者”认知的变化,进而对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展开介绍。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对口头文学理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介绍口头文论研究的历史演进;第三,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展现少数民族“口头文论”的存在特征;第四,简要介绍了少数民族“口头文论”当下的研究困境;最后联系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策略。

其次,与会的老师和同学就邓老师分享的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的陈丁漫老师从社会现状及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就少数民族“口头文论”研究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提问;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郑好提出了“多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代换问题。邓永江老师耐心解答,对问题一一做出回应。

 c152fc80f9a8a16b6c12bf6701a1011.jpg

 1212121.jpg

分享结束后,李国太老师对邓永江老师分享的内容进行了评议。首先他对邓老师精心准备的分享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评价;紧接着就邓老师的分享补充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最后,李老师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一、指出研究时一手材料的重要价值;二、强调学术研究的原创性;三、要求注意比较研究;四、在研究中要随时反思已有的理论和认识是否存在偏差,即培养“质疑”的精神。

最后,李国太老师对第14期读书会作了安排。至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第13期“读·行·中国”读书会圆满结束!

 

撰稿:聂婷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位点

初审:李国太

终审:袁耀林


【编辑:代敏】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