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读·行·中国”第十四期读书会顺利举行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6月1日
  查看:138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主办的“读·行·中国” 第14期读书会,于2022年5月27日19:00在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纪录片《阿岭扎嘎》观影。参加读书会的有李国太老师、陈硝导演、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邓永江老师,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全体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部分研究生,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部分本科生。

第14期读书会海报.jpg

本次读书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第一,放映纪录片《阿岭扎嘎》,领略川西北地区古老的山神崇拜文化;第二,陈硝导演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心得感悟;第三,与会人员围绕该纪录片进行相关交流与讨论。

2.jpg 

该影片从影视人类学的角度,通过朴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了川西高原阿岭扎嘎地区的藏族人民历时三天进行的一场盛大的山神祭祀活动,他们突破了血缘、族缘与地缘,完成了身份认同和共同的文化记忆,反映了该地区藏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山神崇拜,这是世俗欲望的寄托,也是信仰与文化的传承。

影片放映结束后,陈硝导演分别从神山题材的选择及历时数年的制作周期两个部分入手,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最终将拍摄影片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展现出有关表达、平衡、发现亮点等多方面的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又提出了研究的多角度、多道路探索等问题。

陈硝导演分享结束后,与会人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影感受,并与陈硝导演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诸如片中主要人物邓培名字读音、祭祀活动中女性角色的缺失、该地区藏民对于力量的追求、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语言之间的差异、影片中传统与现代的映照、跨文化交流时的语言壁垒应怎样抉择等一系列问题。

 3.jpg

最后,李国太老师就此次观影会做出总结,首先,李老师称该影片为“人类学性的纪录片”,并指出了“人类学纪录片”与“人类学性纪录片”的不同,其次,他认为该影片做到了将文化保存与艺术性追求的有机结合。同时,李国太老师延伸了陈硝导演分享的“不破不立”的观点,并由纪录片的虚、实等问题引发出如何使纪录片拍摄做到“有文化”的思考。最后,李老师鼓励大家在学习中不仅要眼界开阔,而且还能接纳技术时代知识的多元呈现方式。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读书会气氛活跃。

4.jpg

至此,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第14期“读·行·中国”读书会在历时两个多小时后圆满结束!

 

 撰稿:袁鑫荣

初审:李国太

终审:袁耀林



【编辑:代敏】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