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讣 告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2月5日
  查看:422
  来源:


1675576385(1).png 

公元2023年2月4日20时46分,举校同悲,四海哀叹,著名辞赋学家、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家、民歌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宪梓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光治先生因病辞世,享年80岁。

万光治教授1943年52日生于四川成都,发蒙于南京华夏小学。1963年入读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1978年至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入职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2004年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1995年以来,曾兼任中国赋学会副会长、四川李白研究会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民歌研究所所长、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成都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万光治教授幼而聪颖,长而多才,既擅乐器,雅好高歌;亦精书道,俊逸雅健。万光治教授幼秉家学,其父曾被民国政府派驻联合国。受父亲博学忠厚之影响,万光治教授亦早窥西学,擅长文艺理论和西方小说解读。西学既成,中学孕深,承左史右经之滋养,得楚骚汉赋之神韵,形成既专且博、敢为天下之先的学术风貌。其有《汉赋通论》《蜀中汉赋三大家》《先秦两汉诗》《羌山采风录》《四川民歌采风录》《四川民歌音画》及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等10余种;主编或参编《杨升庵丛书》《赋学研究论文集》《四川民歌论集》《历代辞赋总汇·唐代卷》《启功讲学录》等数种。《汉赋通论》成为新时期用中西方文学理论阐释汉赋美学的标志性著作,影响深远。万光治教授以先贤“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精神,年近古稀,退而不休,以义工身份,带领团队深入田野十三载,抢救性收集、保存、整理四川183个区县各族民歌3080首,汶川地震后,《羌山采风录》率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出版仪式,有振巴蜀风气;而《四川民歌采风录》十卷本则是我国第一部以省为单位,集声像、文谱于一体的民歌总集,远绍《诗经》采诗风,近承民国民歌收集余韵,泽被学林,惠及万代。

万光治教授任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期间,实施“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民主兴院,以法治院”建院思路,全方位开展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先生知难而上,敢为人先,殚精竭虑,锐意进取,将原中文系、古文所、汉语所数十年发展所积淀的深厚底蕴发扬光大,开创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新局面。万光治教授任内,文学院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语文教师教育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诸专业成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特色专业,并成功申报筹建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更为日后文学院发展规划了方向,奠定了深厚基础。

万光治教授赋性超旷,仁厚温和,学高身正,允为师范。其尊礼前贤,扶贫济弱,凡所恩泽,口碑历历;其尊师重道,常述先辈才德,感化后学;其于同仁侪辈,惟爱惟厚,惟智惟惠;其授课讲学,谈笑风生,辩博朗练,凡与座者,无不称赞;其育人如春,睿智豁达,事无巨细,宽厚包容,温润如玉,众生仰赖,如同慈父;其采风民间,凡所能救危扶困者,无不侠风肝胆,决然出手。先生神俊,志在拓荒。汉赋通论,熠熠生光。首任院长,勋绩辉煌。巴蜀中心,创业垂纲。民歌博馆,扬帆启航。后继有人,百代流芳。

万光治教授遗体告别仪式2023年2月8日上午9时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举行。

社会各界唁电联系电话:13908237633、唁函敬请发送邮箱:642227927@qq.com

万光治先生千古!

万光治教授治丧委员会

2023年2月5日

 

四川师范大学

万光治教授治丧委员会

主任:李向成汪明义

副主任:黄钢威、郭朝辉、张海东

委员:汪春阳、康胜、杨诚、杨渝君、骆平、蔡纪忠、袁耀林、刘敏、万亦鸣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