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19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蜀山讲坛”第十六期第二讲:西夏文字概说在腾讯会议如期举行。讲座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郭垚垚老师主讲,文学院任旭岚老师主持,文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等两百余人聆听了本场线上讲座。
任旭岚老师向众学子隆重引介了郭垚垚老师,并对郭老师的到来表达了诚挚的感激与热烈的欢迎。
讲座伊始,郭垚垚老师即以宏阔视野,对西夏文字体系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综述。她别出心裁地选取了马工程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中《天下共乐歌》的片段为切入点,激发同学们深入思索西夏文学的真貌,及其与宋代文学的差异性等饶有趣味的议题。郭老师以《宋史·夏国传》为实例,深刻剖析,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我们不仅应广泛涉猎传世文献,更需对出土资料给予高度重视,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真相,这一观点赢得了在场学子的广泛共鸣。
继而,郭垚垚老师以“人、佛、门”三字之西夏文象形为引,精辟解析西夏文字与汉字之渊源关系,生动展现了西夏文字创制之精妙。她指出,西夏文字在构造上巧妙借鉴了汉字“六书”中的会意、形声、转注三大造字法,彰显出西夏文字体系的博大精深与创新智慧。深入讲解中,郭老师提及西夏文蕴含丰富汉语元素,包括对汉字的形体改造、声旁借用、转注运用、切身字构建及同形字的出现,皆为西夏文字的鲜明特征。
随后,郭老师进一步对比了西夏文与汉字在书写规范上的差异,强调西夏文笔画之流动与部首构建的独特性。她指出,西夏文笔顺相较汉字更为灵活,不拘泥于严格框架;部首构造亦呈现出与汉字不尽相同的对当模式。
郭老师的精彩解析,不仅揭示了西夏文字与汉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凸显了其独有魅力与文化价值,为学子们打开了一扇探索西夏古文明的窗口,激发了浓厚的学术探索兴趣。
其后,郭垚垚老师循序渐进,引领学子们深入西夏文字的应用历史长河,勾勒出西夏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的应用轨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郭老师对西夏文泥金字《妙法莲华经》的重点解读。郭老师聚焦西夏文“一文双语”这一独特现象,揭示了西夏语中并存的两种语言——番语与勒尼语。她以《月月乐诗》为实例,展示了两篇内容相仿的诗歌,尽管意旨相同,所用字词却迥异,这一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一文双语”论断的准确性,引发了在场学子的深刻思考与强烈共鸣。
讲座的最后,任旭岚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在本场讲座中,郭老师从西夏文字创立的背景、文字的构成、与汉字造字法的关系、西夏自己的造字法、西夏字的笔画、偏旁部首以及文字的应用等多方面,为大家一一介绍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已久的西夏文字,说明了西夏文字并没有超出汉字系的文字范畴,是中华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西夏文的魅力。
讲座尾声,任旭岚老师以凝练而深刻的言辞,为此次学术盛宴画上圆满句点。她高度概括,郭垚垚老师以博识贯古通今,从西夏文字创制的历史语境,至其构造体系,乃至与汉字造字法则的内在联系,直至西夏独到的造字艺术,笔画与部首的精微差异,以及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均一一剖析,引领众学子穿越时空,重识那段尘封已久的文化辉煌。
郭老师的讲座不仅揭示了西夏文字与汉字系的渊源,更有力证明了西夏文字作为中华文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瑰宝,其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历久弥新。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生动诠释,激发了在场听众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理解与由衷赞叹。
郭垚垚老师以学识与热情,为西夏文字这一古老篇章赋予了新的生命,使大家得以跨越历史的长河,真切触摸到那段辉煌文明的脉搏,感受其永恒的魅力。
撰稿:李秋艳
一审一校:席悦淳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袁耀林
【编辑:唐晨】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