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上午9:00,文学院“蜀山讲坛”第十六期第九讲在狮子山校区第七教学楼203举行。讲座嘉宾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剑平教授以“敦煌讲唱文学的文本与图像”为主题展开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庄逸云副教授主持,文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共百余人聆听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何剑平教授先带大家回顾了历代学者对敦煌文学的研究概况,他提到敦煌文学研究的资料整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作品的归类。纵观已有研究,学者们尚未找到合理的统一分类标准。而教授认为应根据表演形式的类属对其进行划分。随后教授强调,敦煌文学中,经变一词是指佛经中叙事性较强的部分用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
接着,何剑平教授深入分析了莫高窟三处经变画与当时的佛教仪式的关系。最早产生于东晋时期的"礼忏法事"是经变画的主要来源,而敦煌莫高窟的一部分壁画与当时焚香、礼拜等习俗和仪式有着密切关系。
然后,何剑平教授讨论了经变画与讲经文之关系。他首先阐述了《维摩诘经》是当时讲经文的重要依据,随后通过对第61窟、第9窟榜题、壁画和洞窟宏大空间的分析,结合以往的研究文本,总结出讲唱文本往往是对莫高窟带榜题壁画进行的解说,而讲经文的传播又会影响壁画的造像,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经变画和讲经文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真正内涵,都旨在让更广泛的信众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
最后,庄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在本场讲座中,何教授在梳理、比对敦煌写卷及相应佛教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对莫高窟第276号窟、第61号窟、第9号窟三处的经变画榜题作了考察,讨论了它们与敦煌讲唱文学、通俗佛经注疏之间的关系。认为莫高窟经变画榜题的构成要素有原始经文、宗教仪式、其他经典及民间文学等四方面的来源,后三种要素都会导致经变画与原始经文的不符;敦煌莫高窟经变画的绘制有多种用途,有些经变画与讲唱文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榜题的撰写受到中晚唐敦煌地区与讲唱文学相关的变文、讲经文以及通俗佛经注疏的影响。
本场讲座气氛热烈,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何剑平教授以丰富的学识和昂扬的激情,向在场师生展开了敦煌文学的灿烂画卷,使大家能尽情触摸几千年前文明的脉搏,感受其永恒的魅力。
撰稿人:赵菊瑛
一审一校:唐晨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袁耀林
【编辑:涂文雯】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