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文学院举办“蜀山讲坛”第十六期第十一讲:历史转折时代的情感政治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查看:29
  来源:

2024年11月16日9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蜀山讲坛”第十六期第十一讲:“历史转折时代的情感政治”在狮子山校区第七教学楼203教室如期举行。讲座由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吴雪丽教授主讲,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永丽教授主持,文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等一百余人聆听了本场讲座。讲座开始前,刘永丽教授向众学子隆重介绍了吴雪丽教授,并对吴雪丽教授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

讲座伊始,吴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将从“五四”时期、八十年代及目前的“小时代”等三方面切入,探讨百年现代中国,对“情感”的书写呈现出繁复多元的文学地形图,在情感的镜像之中,映照出人性、社会、文化、政治等复杂的历史面影。

首先是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吴教授选取以冯沅君、庐隐、苏雪林、凌叔华为代表的第一代女作家,针对“浮出历史地表的‘情感话语’”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她指出,“五四”建构的“情感话语”背后隐含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与情感结构,其中个人的身份认同、现代主体的建构、浪漫爱情的想象等遭到空间权力、性别政治等的潜在规约。在“空间”这一因素上,吴教授借冯沅君的《隔绝》一书指出,这并非只是具体“空间”意义上的“隔绝”,更是一种被“隔绝”的情感暴力。这体现了五四时期新女性面对传统儒家伦理时的复杂情感:觉醒之后的她们拼命逃离旧家庭、追求恋爱自由,但她们又会因旧家庭的温暖而不忍心。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吴教授为探讨五四时期女作家写作的精神内涵拓宽了同学们看待文本、发掘问题的新视野。

其次吴教授讲述了八十年代中,女作家在情感方面的叙述与表现。吴教授以张洁为例,以此探讨了八十年代家国背景下的理想爱情主体与乌托邦想象。吴教授指出,八十年代的历史孕育出的理想主义与情感乌托邦,依然携带着关于革命、知识精英、精神之爱等“转折时代”的历史想象。

最后,吴教授立足当下,通过分析马小淘的《两次别离》《毛坯夫妻》等作品,指出目前的女性作家在情感写作上与五四时期和八十年代相比,更多地回归到个体自身。这些作品中体现的普通人的爱情悲欢无关政治、革命等宏大叙事,也超越了身体欲望与精神困境,忠直无欺地记录了这个“小时代”的情感体验。在面对理想主义光芒逐渐褪去的爱情时,女性如何安放自己的情感经验,这成为了新的个体和历史的难题。

吴教授分享结束后,主持人刘永丽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刘老师认为,吴教授在分享中紧紧围绕关键词“情感”,无论是从宏观方面论述冯沅君笔下的诞生、凌叔华表现的困境、被操控式的带有政治话语的张洁的文字,还是从马小淘的文字出发,探讨其作为情感主体的完全掌控、不受世俗观念的挟制,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同时,刘老师还强调了吴教授“从文本出发,回归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同学们关注并实践的。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探讨了如何通过公共性和私人性的限度看待每位作家情感的私人表达等问题。吴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现场讨论热烈,气氛十分融洽。

 

  撰稿人:胡冰玉

 一审一校:唐晨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袁耀林

 

 

 

【编辑:涂文雯】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