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上午10:00,文学院学术讲座“川西濒危语言口述材料的调查、分析与典藏”在第七教学楼305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黄阳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振副教授主持,文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共计100余人参与此次讲座。
黄阳老师以川西濒危语言的调查范围与方法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整个四川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他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川西地区的语言生态平衡被打破,川西地区零星分布的民族语言,相当一部分正在衰变,走向濒危或即将消亡。这些濒危语言虽使用人口有限,同样具有独特的文化元素和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黄阳老师提到,自2015年国家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已有不少标志性成果陆续推出。看到可喜成果的同时,他强调仍需扎根最基础的搜集工作。由于川西地区濒危语言的使用者多为老年人,且居住分散,寻找合适的发音人面临较大困难,这使得当地语言口述材料的搜集工作具有特殊复杂性。为此,黄老师认为,可以通过老中青三代母语者的配合来完成口述材料的搜集:老年母语者搜集语料、中年母语者核对和分析语料、青年母语者分析语料。提到使用专业设备时,黄老师强调,摄像机在录制口述材料时需同步记录发音人的手势,因为许多地区的语言是通过手势来表达的。
随后,黄阳老师系统阐述了田野调查的步骤,并重点介绍了四种核心调查方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录音录像法和自然语料收集法。与此同时,黄老师还介绍了ArcGIS技术,并展示了用该技术制作的语言分布地图。他认为这一技术不仅能直观呈现濒危语言的地理分布情况,分析地理环境因素与语言分布之间的关联,还能够通过记录和展示语言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历史变迁过程,预测语言的发展趋势。

黄老师通过视频演示进一步介绍了ELAN在濒危口述文献搜集与整理中的具体应用,重点展示了其多模态标注功能:集视频、音频、莱比锡标注和翻译为一体。然而,黄老师特别指出,仅依靠ELAN仍存在局限性,必须结合ELAR协同使用,这样可以实现数据上传,包括手稿上传、元数据标注、长期保存、开放获取。
在互动交流环节,黄阳老师与成都理工大学潘奥老师就如何使用可以设计音标的软件MSLKC,来实现更高效的协作展开了深入讨论。随后在与四川师范大学乔雪玮老师的交流中,黄老师再次强调了口述材料的价值,他指出口述材料才是语言的本真材料。针对同学提出的“如何在语言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中找到连接点”这一问题,黄老师表示,可以尝试基于自然话语材料,借助现代技术开发语言翻译软件。

此次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让大家对川西濒危语言口述材料的调查、分析与典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黄老师在总结时特别强调,保护这些濒危语言,不仅是对语言本身的保护,更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我们要有保护母语的意识,这是一种荣誉,因为所有的文化财富都在语言里。讲座最后,黄老师向年轻学子们发出殷切寄语:“希望年轻人能够把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的接力棒接下去”。在场同学深受触动,在表示获益匪浅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项事业任重道远。
撰稿人:张雪滢
一审一校:涂文雯
二审二校:代敏
三审三校:袁耀林
编辑:涂文雯